解《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者,有的詞典解釋為代詞,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有的詞典解釋為語氣詞,用于主語後,引出原因,解釋等。雖然解釋不一,但這裡用于後是肯定的,屈原是主語,後面引出解釋。“名平”,叫屈平。“楚之同姓”中的楚,應譯成楚懷王或楚王,楚懷王的同姓公室成員。翻譯為楚國的同姓,似乎不通順。楚國姓為芈,有屈,景,昭三大家族,屈,景,昭叫氏,氏對應家族。這句話傳遞出屈平的背景不一般,不是一般人,是國家的核心成員,個人行為與國家命運緊緊綁定在一起。
為楚懷王左徒。
“為”,作為,是。“左徒”,楚國特有的官職,其它諸侯國無。屈平作為楚懷王的左徒,背後的意思是說,在楚懷王當國君時,屈平擔任左徒一職。至于左徒具體都幹些什麼,不太清楚。後人也用“左徒”二字指代屈平。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
博,廣博。聞,見聞,見識。志,識也,記也。是說屈平見識廣博,而且記憶力強。不隻是見了,聽了,還能記下,這就他為處理國家事務時運用這些見識打下了堅強的基礎。我們很多人也見過聽過不少,可是記不住,這就在運用時有了障礙,可見記性好是很關鍵。有了“博聞強志”這個好基礎,“明于治亂”就好理解了。“于”,在也。明,明白,知曉。屈平知曉國家治亂的道理。見得多了,而且也記下了,慢慢地積累多了就知曉了在什麼情況下國家的政治會清明,會是治世,在什麼情況下國家将會出現混亂,會是亂世。這些道理屈平很有認識,在曆史興衰,國家興亡問題上,是位明白人。辭令,交際場合說的話。娴,擅長。在交際場合很會說話,話語很恰當,很合适,叫很合時宜。擅長交際也跟他博聞強志有很大關系。各種場合都很會說話,今天叫情商很高,是外交的一把好手。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關于入和出,太史公這裡把處理本國事務,在朝中做事當作入,把與他國打交道,處理外交當作出。與王,和國君,這裡是和楚懷王。圖,謀劃。議,商議。圖議,謀劃商議。國事,國家大事。處理國内事務時,屈平就和國君一道謀劃商議國家大事。以,根據。出,發布。号令,國家的行政法令。根據和國君商議謀劃的結果,發布國家的行政法令。
接,接待。遇,會見。先将人接來,大家再坐下談事情。處理外交事務時,屈平就負責接待會見他國賓客使者。應,應付,如應敵。對,對付,如以一對十。應和對是表達的同一個意思。應對諸侯,其它諸侯可能有敵意,也可能有友意,不管哪種,恰到好處地對付他們,不是件容易的事,屈平就負責處理這些事務。
王甚任之,王,楚懷王。甚,相當地,非常。任,信任,倚重。之,指屈平。楚王相當地信任倚重屈平。
這段話傳遞出的信息量巨大,可以看出,屈平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是楚國王室成員。屈平才華橫溢,有能力處理國内外複雜事務,可謂國家棟梁,是楚國頂尖人才。這時的屈平仕途非常得志,參與的都是國家頭等大事,且與楚王關系極好,深受信任。
不妨做一些推測,第一,這時的楚懷王可能還沒那麼昏,起碼還信任,倚重忠良之士,并肯委以重任。第二,在屈平治理下,楚國政治或許還算清明。第三,屈平這麼有才華,而且深得國君信任,小人們肯定眼紅了,既嫉妒屈平的才華,又想要挑撥是非,離間君臣。後來我們知道,小人們确實成功地扳倒了屈平,達到了目的,這叫小人得志。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有人說是靳尚,到底是誰,不細究,記住這是陷害屈平的小人,姓上官,還是個大夫,不小的官。
與,和。之,屈平。同列,朝堂議事時站在或坐在同一列,看影視劇上朝情節,文官一列,武官一列,這叫同列,本質是說同為楚國臣子,和屈平是同僚, 存在利益沖突的可能,有陷害屈平的先決條件。
争,争奪,你有的,我想要過來,叫争。寵,國君的寵愛,信任。心,在内心裡。害,嫉妒。其能,屈平的能力,才華。
而,這是是連詞,連接前後兩件事。具體連接了争寵和心害其能兩件事。
屈平你這麼才華橫溢,關鍵是國君還那麼喜歡你,我就看不慣,我就想說你壞話,直到看見你不爽的樣子,我才爽。這就是人性之幽暗,思想之邪惡。正邪兩股勢力始終糾纏于朝堂之中,自古至今,從未改變。
譯文:上官大夫和屈平同在楚國為臣,和屈平争奪楚王的寵愛,内心裡嫉妒屈平的才能。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 上一篇 《今日無他事》:閑适中的心安,心安中的自在
- 下一篇 人要有翻篇的能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