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頂十年》| 遵循答布效應,運用素質冰山模型,讓你找準定位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庭倫理當中你是長輩、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等倫理角色;在職場工作當中你是領導、同事或是員工等職業角色;在社會環境中你是教師、工人或是農民等自我角色。不同的環境與場所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那麼,是什麼在推動着社會上有不同的角色?是什麼在驅使着單個個體在社會大衆中各司其職,各謀其位,互不幹涉?又是什麼在導演着人類幾千年的曆史文明在有序叠代?

在剽悍一隻貓的《一年頂十年》中,我找到了答案,我們每個人在遵循“答布效應”的前提下,充分認知自己,依照社會發展軌迹,完全可以自己“導演”自己的角色扮演,規範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在每個“角色”中用科學的方法和精進努力,不斷前進向上,将能倍速成長。

下面我将從三個方面闡述答布效應是如何驅使個體正确規範自己的角色, 運用素質冰山模型,進而精準找到自己的發展位置。

...

01什麼是“答布效應”?遵循答布效應,能幫助你規範角色

在《一年頂十年》 一書中作者講到,2014年8月,剽悍一隻貓在一個小城市裡做一名默默無聞的中學英語補課老師,住在月租1200元的老房子裡,經濟狀況很糟糕。一天的一個深夜,他躲在被子裡痛哭,質問自己: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嗎?他不甘心這樣。他想找到自己更合适的工作,想明确自己在社會中更合适的角色及定位。

如何來找?在分析自己所長、力所能及和當時的社會趨勢,他選擇了報班培訓和加入互聯網學習社群,陸續認識鍊接到優秀的朋友,并開始遍訪名師,探索他自己的全新未來,一步一步讓他看到了很多新的可能。最終成長為社群商業戰略專家,影響成千上萬的人跟他一起成長。

剽悍一隻貓的探尋成長路徑就是依循“答布效應”,讓自己更好的融入了社會團體中,從而探索出了角色更叠,抓住新的未來。

所謂“答布效應”,是指一個人的角色行為是由角色規範所“導演”的。一個人要表現出良好的角色行為,就要提高角色的扮演水平。為此,就要依據角色規範來認識其面貌,理解其意圖,落實其要求。這裡的“答布”就是角色規範的代名詞,答布效應強調了角色規範的重要性,它對于我們規範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和團體,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

那為什麼會出現“答布”這樣一種效應呢?

“社會心理學家分析,這是由于原始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很低,所以人們對于所謂的神怪或是污穢事物有一種禁忌心理,認為如果觸犯禁忌,便要蒙受災害,故而必須遠遠地躲避它們、畏敬它們,而由這種信念所形成的習俗,就是“答布”。同時,當時的文化發展水平也使人們初步認識到作為參加社會活動的個體,其行為必須要服從于一定的法則和行為規範。這便是“答布效應”的由來。”

現代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現代人規範自己的角色行為,已經不再依靠“答布”這類禁忌,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答布效應”所揭示的角色行為由角色規範“導演” 這一内涵,卻是不會過時的。

“答布效應”的原理告誡我們,要用角色規範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不僅表現在社會對每個成員的總體要求,必須符合特定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觀念的規範框架,而且還反映在對個體扮演某一具體角色時要符合特殊的角色規範,隻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并作出應有的貢獻。

...

1966年,20歲的琳達,從美國著名的一所大學畢業,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随後她進入了零售服裝行業,從此,她開始以新的角色規範來要求自己,從底層起,她開始胸罩采購員的工作,用這一職位的角色來規範自己,提升自己,同時積累經驗,兩年後,她成了紐約最著名的商場中最棒、最年輕的采購員。

經過5年的采購員生涯的奮鬥,她積累了豐富的采購經驗,并成了服裝行業的專家,并成為公司掌握生産和人事大權的高級主管。在她45歲時,帶領公司成長為全美500家企業的知名大公司,同時,她本人被選為其中的“董事”之一。

琳達的經曆,在商界産生了轟動效應,她在自己的每個職位上都表現絕佳,為人稱道,但若是對她的成長經曆用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是由于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她都是以相應的角色來規範自己,從簡單的工作和低微的職位,一步一步走過來,然後紮紮實實達到事業的輝煌,正如“答布效應”的意義所在,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都有着相應的角色規範。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就如同在舞台上演出,首先必須服從導演的總體要求,此外,還要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規範要求去表演,隻有将二者緊密結合,方能成為角色和行為的統一體。才能依照社會發展軌迹,“導演”好自己的角色,找準自己的發展位置。

02“答布效應”對個人指導的積極現實意義,幫助找到核心優勢,實現目标升級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像馬雲一樣做互聯網,像董卿一樣做優秀的電視主持人。但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領域,并可以在自己核心領域把它做到最好。遵照答布效應的内涵,盡善盡美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步規範自己的社會角色,以角色規範要求自己實現最後的角色轉換。懂得運用“答布效應”,将對我們的人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 幫助我們認清需求,順應需求,實現目标升級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我們每個人的角色行為是由角色規範所“導演”的,從事某一職業或某一領域,遵循答布效應服從于一定的法則和行為規範,進而能幫助我們認清社會環境的需求,順應市場需求,鍛煉技能,實現個人目标升級。剽悍一隻貓通過參加互聯網社群學習後,認識到市場上知識付費時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投資自己的重要性,于是開始順應市場需求,腳踏實地的訓練自己運營社群管理的能力,規範自己的角色管理,進而實現角色轉換。

運用的方法:一是在打基礎時期。高效運用時間管理,提升單位時間内的學習價值,規範自己“社群管理組織者”的角色。二是在大升級階段。積極走出去,鍊接更高效的牛人,主動付費學習,并積極組建自己的團隊,實現“社群商業戰略專家”的角色轉換。

...

2. 幫助我們找到核心技能優勢,利用核心優勢,實現絕對優勢。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認清别人是一種智慧,認清自己就稱得上聖明了。生活在社會大衆中的個體,能認清自己,并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隻要我們依循規律,規範角色,就能幫助我們找到核心優勢,并且在合适的場所和領域發揮其價值。

有一則寓言故事,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麼?”“草鞋,是用來穿着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憑着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你們應該去齊國,齊國地勢崎岖不平,人們需要走路穿鞋,并且天氣炎熱需要帽子遮陽。”這對夫婦聽後,就去了齊國,最終發揮了核心優勢,在齊國創造了個人的商業财富。

一個人在找到核心技能後,要發揮其核心優勢,就必須在合适社會環境中。這對魯國夫婦本身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能,但他們要是去了越國,就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去到齊國,就遵循了齊國的“答布”,從而能有效發揮個人價值,規範角色,進而實現絕對優勢。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需要的“答布效應”,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

03如何運用“答布效應”定位角色,“一個模型”助你找準自己的位置

清代詩人阮元有詩雲: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說的就是在合适的地方,找準合适自己的角色定位。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廢物,隻不過沒有放對位置,一塊地,不适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荞麥種子,一定能夠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适合它,也終會有屬于它的一片收成。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大部分人不能準确的定位自己、把握自己。2019年據權威機構調查顯示,有78%的青年人沒有明确的自我定位。那麼對于個人而言,如何進行角色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呢?“一個模型”給你思考。

遵循答布效應,把自己琢磨成器,運用“素質冰山模型”分析出自己能做什麼,擅長做什麼,精準找出自己的位置。

所謂“素質冰山模型”,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的,就是将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内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

通過運用“素質冰山模型”,從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認知、品質、動機等5個方面分析提升自己,并判斷出自己能做什麼,擅長做什麼。

1.運用“冰山以上部分”的顯性表現,通過積累、培訓來提升和發展,把自己琢磨成器

A.長時間積累,刻意儲備知識。曾有一句說:“多則價謙,萬物皆然,唯獨知識例外。知識越豐富,則價值就越昂貴。”培根也說:知識就是力量。一個人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達到量的積累時,表明他擁有某個領域的知識能輸出更高的價值。如你通過長期積累,具備管理知識、财務知識、文學知識、美食知識等将幫助你在這些領域輸出更高的價值,可以從這個“冰山以上部分”的外在表現判斷出你适合做什麼。

B.習得性訓練,具備某種技能。《一年頂十年》的作者剽悍一隻貓為了讓自己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查找大量演講高手的視頻學習,并每天保持自己錄制視頻,反複練習,最終成為演講高手。當你掌握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情況時,說明你具備了結構化地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如習得性訓練你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學習能力等,這也是“冰山以上部分”的外在表現,可以通過訓練來培養的。

...

2.運用“冰山以下部分”的隐性部分,發掘内在素質,規範角色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

A.提升自我認知,确定角色定位。美國心理咨詢博士 Eric Maisel 曾這麼解釋過:自我認知的一個方面就是認識到自己的智慧,清楚自己與身邊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差異,能感覺到不同于他人的長處、差别、悔恨、奇妙、煩惱,這種差異感是一種持久的自我感受。提升自我認知的途徑:一是保持閱讀優秀書籍的習慣;二是多和朋友聚會,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三是保持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曆的習慣。自我認知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不斷地自我對話、自我懷疑來了解真實的自己,确定角色定位。

B.分析内在品質(性格),發現動機偏好。品質指個性、身體特征對環境和各種信息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品質與動機可以預測個人在長期無人監督下的工作狀态。如正直、誠實、有責任心。一個人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親和、影響力),将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

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自身内在性格類型。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對人的性格類型進行了多年研究,并把人在生活中、與人交往中的性格特點分為四類,分别是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比如:敏感型的人,在在運動員、行政人員中居多;感情型的人,在演員、活動家和護理人員中較多;思考型的人,在工程師、教師、财務人員和數據處理人員中較多;想象型的人,在科學家、發明家、 研究人員和藝術家、作家中居多。通過了解性格,發現動機偏好,從而更好地進行角色定位。

...

《一年頂十年》的作者剽悍一隻貓在清醒意識到自己要有一番作為後,把自己從“中學英語補課老師的角色”調整為“社群商業戰略專家”,并通過學會時間管理、大量讀書、拜見高人等把自己“琢磨成器”就是運用“素質冰山模型”的體現。

美國幽默短篇小說大師馬克·吐溫在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講家,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馬克·吐溫在試圖成為一名商人時,卻栽了跟頭,吃盡苦頭,第一次經商是從事打字機投資,虧損15萬美元。第二次經商是創辦出版公司,最終由于不适合,公司倒閉,他本人也陷入債務危機。

經過兩次打擊,馬克·吐溫終于認識到自己毫無商業才能,于是,斷了經商的念頭。開始組織團隊從他的自身知識、技能、品質和動機等方面來分析,重新定位,最終認為寫作和演講是自己擅長的。之後開始立著出書,并在全國巡回演講,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馬克·吐溫完全沒有了商場中的狼狽,重新找回了感覺。最終靠寫作和演講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現在來看這則故事,馬克·吐溫也是在運用“素質冰山模型”精準定位自己,進而找準位置,實現了倍速成長,成為一代幽默短篇小說大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可以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所有技能中總有你的長項,唯有利用你的長項才能給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短處隻能為你貶值。正如富蘭克林所說: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物。懂得如何揚長避短是成功的人必備的素質,隻有善于挖掘和發揮人們的内在優勢、擅長領域和獨特才能,才能精确找準定位,進而讓人更加努力、自信和滿足,實現倍速成長。

...

寫在最後:

台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說:“大多數人在生活的跑道上都盲目的跟着别人跑,我覺得,要緊的是先停下來,退到跑道邊,先反省自己,弄清楚‘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怎麼去做?'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跑,找準自己的定位。”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一方面要遵守社會規範對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還要内化對某一種角色的特殊規範,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定位去思考、去行動,以使自己的行為既符合角色規範的普通要求,又能達到其特殊要求,如此,才能将普通性和特殊性相結合,才能融合共性與個性,進而在社會舞台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二者不同,他将“南轅北轍”,沒有成就又會活得很痛苦;二者相同,他将“倍速成長”,并且會活得幸福又很輕松。

大家好,我是潇湘仙紫,關注我,共同進步。(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