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書單-認知天性

...

我對我自己學習的體驗是:打開書本馬冬梅,合上書本孫紅雷。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以後,大家對記憶力的體驗大部分就是這樣的了。哦,還有一種體驗就是完全沒有記憶力。

其實想一想,從我們小的時候起,學習這件事情就是比較痛苦的,尤其是記不住的時候更加痛苦。那麼,為什麼我們學習起來這麼痛苦呢?有沒有讓學習輕松起來的方法呢?

今天的每周書單給大家帶來這本《認知天性》,希望我們能從中找到一些方法。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由一群認知心理學家撰寫的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聯系,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各種實驗,總結出的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1熟知不等于真知

我在準備考研的時候,經常會極度懷疑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記憶力。醫學考研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背誦,牢記。而且還得熟練的應用。當時的我處在一種什麼狀态呢?就是打開書本什麼都會,合上書本做題全跪。也就是上面說的,打開書本馬冬梅,合上書本孫紅雷。

書中提到了這一種現象,不過是以反面例子提到的。

就是反複閱讀可以讓你熟悉一段文字,進而創造出一種已經學會了的假象。但這并不代表你已經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其實你并沒有學會他們。

為什麼我們會不斷的重複閱讀來學習?

大多數人認為,在一段時間裡反複學習一件事情,直到掌握是學習的不二法寶。我們将這稱為“集中式”學習。集中學習可以快速收效,這一點往往表現的非常明顯。

比如大學考試前,我和我的同學們往往會集中精力努力牢記各種概念,即使課程沒有好好聽講,往往考試也能混個及格分。

這确實是集中學習的優勢,可以顯著提升你的短期記憶。但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你會快速的遺忘那些你以為你記住的東西。

集中式學習短期提高記憶的強度,會給我一種我們已經學會的錯覺。所以大部分人的學習方式都是集中學習,因為這樣效果很顯著。

如果你明天要參加期中考試,OK,這樣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明天考試的科目衆多,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或者你要等一個月才參加考試,你就會發現這個方法沒那麼好用了。

那麼,想要牢固的記住那些知識點的方法是什麼呢?

從你的記憶中檢索知識點!

把你需要記憶或者掌握的知識點閱讀完,合上書,問問自己,剛才我讀的那一段講的是什麼?講了那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怎麼說的?我用自己的話能不能把它複述出來,核心概念是什麼,那些名詞專業術語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我如何定義他們,和我以前學過的知識有什麼聯系!

每讀一段,合上書本問問自己這些問題。這就是檢索知識點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了解自己那些是自己知道的,那些是自己不知道的,還有那些是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

檢索的結果會讓人沮喪,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檢索的過程其實是為了阻止遺忘,讓新生成的神經連接連接的更牢固。通過多次的檢索,這些連接将會牢不可分,你的記憶也就會永恒持久。

所以,反複閱讀帶來的隻是短期記憶的提升,隻是熟知,是會被遺忘的知識。而反複在自己的腦海裡檢索才是長期記憶,才是真知,才是不會被遺忘而且可以熟練運用的知識。

2培養你自己的心智模型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處理事務的模式,我們暫且叫它們機制1和機制2.

機制1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機制2是指有意識的分析和推理,權衡選擇,作出決定。

簡單來說,機制1就是直覺,而機制2是理性判斷。

從名字上看起來,處理問題的時候機制2比機制1要好,對不對。

那麼從實際應用上我們會怎麼選擇呢?我們一般人處理各種事件的時候,往往會使用機制1.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機制1很強大,他會調用我們積累多年的經驗,以及我們内心深處的情感,在一瞬間做出反應。而機制2需要時間來權衡和決定。

我們用機制1會有麻煩嗎?其實是會有的,因為直覺不一定對,而且往往大部分時候是錯誤的。

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我們既能夠快速反應,又可以理性判斷呢?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打造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型。

而打造我們的心智模型,就需要使機制1和機制2這兩個機制聯合起來。

回想一下我們剛學會開車時的情況。我剛開始開車時,坐上駕駛位之後就開始在腦子裡默念1系安全帶2踩離合3松手刹4挂擋5給油松離合。我必須每次隻進行一個操作,要不然就會手忙腳亂或者車輛熄火。

但是當我開了很長時間之後,這些動作就會一氣呵成,我再也不用在腦海裡重複了。甚至我都可以邊做這套動作邊和人聊天了。(我剛開始開車的時候緊張到旁邊的人和我說話我是聽不到的!)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機制2在精心練習之後轉變為機制1的過程。

其實從當醫生的過程來看,也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心智模型。我是一個精神科大夫,當我面對病人的時候,問診結束了,我就要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了。

這個患者抑郁症狀很嚴重,還伴有焦慮症狀,沒有身體器質性的病變,有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狀,應該是抑郁症狀引發的,所以應該還是情感障礙。抑郁的診斷标準符合好幾條,但是時間标準差一點,不過患者自殺傾向非常嚴重,可以忽略時間标準。焦慮症狀應該是伴發症狀,而且焦慮的診斷标準也不完全滿足。應該診斷抑郁症。這個患者年齡大了,有肌松副作用的藥物要小劑量使用或者不用,不過患者不用的話焦慮症狀可能控制不住,來回走動更容易發生危險,可以小劑量用一些。患者有血糖升高,但是自己沒有定期檢測,不知道是一過性升高還是糖尿病。某些影響糖脂代謝的藥物盡量不用,等檢查結果出來後再決定用還是不用。心理治療方面患者警惕性很高,不太願意接納别人意見,有點固執己見,可以先和患者搭建關系,等有一點療效後再和患者解釋疾病的規律,可能接受程度會更好一些。。。

從我問診結束到治療方案出爐,前後不會超過5秒鐘的時間。這就是我運用了診斷治療這一個心智模型。

5年前我剛幹醫生的時候,這個心智模型還沒有建立,光是診斷我可能就需要5個小時的時間,更不用說後面的治療方案了!

心智模型是經由經驗及學習,腦海中對某些事物發展的過程,所做出的預測或者判斷。我們在經曆或學習某些事件之後,會對事物的發展及變化,歸納出一些結論。我們把這些經驗濃縮成自己的想法,等到重複或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們便不自覺的應用這些先前想好的想法,來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

這樣,我們處理同一類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快而且犯錯的幾率也會越來越低。

當然,心智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學習和練習,不斷的複習和鞏固,以及不斷在腦海中想象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型。

3學習、應用、反饋與堅持。

這是一點我自己讀完這本書的體會。這本書我讀了2遍,估計我以後還會讀更多遍。第一次讀隻是粗粗的讀了一遍,囫囵吞棗。但是隻是覺得這本書寫的挺好,有很多知識我以前是不知道的。

這次再讀,才發覺其實還應該在多讀幾遍。這次讀我花了大概2周多的時間,記了大概8000多字的筆記,但是也忘記了書裡的很多内容。

其實我們學習的過程,并不隻是學習。他是有一個環形結構的。學習隻是他的開始環節。我們學習一個新的知識或者從自己或者别人那裡得到了一個經驗,我們将其熟練,然後應用到具體事件上,最後的結果我們再進行反饋,從反饋中再學習。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才是整個學習的過程。

而往往我們的學習隻進行到了第一步,就是學習新知識或新經驗就結束了。或許這就是我們學習了很多卻總也學不好的原因吧。

我們從别人那裡學來的東西永遠都是别人的,隻有用學來的東西解決我們自己實際的問題的時候,這個東西才會變成你自己的。

就好像我看了這本書,并不代表我學習了他,哪怕我做了筆記寫了感想,也不代表我學習了他。隻有我運用了書中的方法,使自己獲益了之後,才真正代表我學習了,我實踐了,我進行了反饋。這樣,我才是真正學習到了這些我應用了的知識。

而且,從這本書裡,我也知道了,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需要你一遍遍的重複,一遍遍的應用,一遍遍的反饋。這是非常違法人類天性的事情。就像書中說的,越是輕松的學習,你越是什麼也沒學到。

而且,當你的量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你絲毫感覺不到自己在進步,這也是一件非常讓人沮喪的事情。不過,堅持吧。當你堅持到質變的那個瞬間,你的前途馬上就豁然開朗起來。

就像我大學準備考英語四級的時候,考了好幾次都沒過。網上找了個經驗貼,說其實英語學習90%在于單詞量,剩下的10%才是技巧啊語法啊什麼的。

嘗試着試一把的心态,開始背單詞。我從小就不會背單詞,背單詞對我來說太痛苦了。不過既然想試一把,就堅持吧。期間種種痛苦就不說了。關鍵是成績看不到任何起色。做曆年真題閱讀仍然是隻對1-2個,非常打擊自信心。甚至有段時間對自己都産生了懷疑,是不是我腦子有問題。不過好在還是把背單詞堅持了下來。

然後忽然有一天,我做題的時候突然發現,閱讀我竟然有一篇全對,一篇隻錯了一個。再回去看文章竟然大概内容全部都看懂了。

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四級質變的那一刻吧。從此,四級的閱讀在我的眼裡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了。

所以,學習,應用,反饋。應該是我們學習過程中不斷循環的過程,而堅持,則貫穿其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