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說的方法——《百年孤獨》的打開方式

...

【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

有沒有這樣的書籍,名氣大到不行,舉世聞名,世界經典,可就是死活讀不進去。反正這樣的書單,我是列了一長串。《百年孤獨》就曾是我這串書單中的一本。不光是我,還有一些教授、老師,甚至是知名作家也曾公然說過《百》讀不懂,有的人說是生錯了時代,錯過了讀魔幻主義的心态,還有人說是能力的問題,言外之意就是說名著可不是誰都能讀懂的喲。

這些個論點我都不完全否認,但是經典文學之所以是經典,除了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就是普世價值,文學經典可不是專業學術書籍,說得都是我們人類自己的那點事,真的那麼難懂嗎?


...

關于文學經典的打開方式,我想說的有兩點:

①艱深難懂的名著文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譯本造成的(我專門寫過兩篇關于讀譯本的小文,在這裡就不再贅述),簡單來說就是——多找找不同譯者的譯本,對的譯者是打開名著的鑰匙之一。

②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也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之所以是世界經典,畢竟是來自古今中外,全球各地,有的是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是年代久遠。

其實所謂的讀不懂有時就是不理解,就算看懂了字面意思,就是不能鑽到心裡去,産生不了共鳴。這時就有必要普及一下相關文化和背景知識了,試着走進作者描繪的時代和世界,最直接的辦法看看相同故事背景構築的影視作品(不過同部經典改成的影視作品還是要謹慎處理),我的建議是先讀原著再看電影,因為文字到影視的轉換,中間還有編劇和導演的诠釋和演繹,這就夾雜了别人的二次解讀,遠沒有直接讀經典來的直接和徹底。看經典文學改編的電影就是在看别人重新诠釋過的經典。

“收起敬畏心,打開好奇心,抛棄成見,走進故事裡”是文學經典打開方式的預備式,讓我們更容易走進經典。

那麼下面就說說我打開《百年孤獨》的鑰匙吧!

插播一下背景信息:事情要從去年夏天的書友會說起,為了督促自己讀書,在輪到該我擔當書友會的主持人時,我挑戰了一本,先前一直讀不下去的磚頭名著——《百年孤獨》。因為要給小夥伴們分享,不讀也要硬着頭皮啃下去,就這樣隻是堅持了一下下,發現完全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嘛,不僅讀懂了,還很開心的分享給了小夥伴們,收獲了更多的快樂。


...

前陣子恰巧有身邊的朋友問我讀書的方法,其實我哪有什麼方法或理論呢,隻是一些讀書讀的開心的經曆和體驗,借此分享給大家。

從全文第一句開始: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将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下午。

别看這短短的第一句話,其實信息量老大了,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父親,冰塊。

第一把鑰匙:人名。人名是我走進這部巨著的“破題”方法。

本書原文是西班牙文,除了人名之長,不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之外,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名反複重複命名在不同的人身上,這就構成了我閱讀前幾章節的最大困難,各種迷糊和混亂。搞清了這點,後面的問題就簡單了。

舉例來說:全文首次出現的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其實還不是第一、第二章的主要人物。真正的主要人物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定要記住這個名字哦。因為在書中的第5頁,會出現他的兩個兒子,分别叫何塞.阿爾卡蒂奧和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

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曾以為“何塞.阿爾卡蒂奧”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同一人,隻是省去了姓氏,可是不是哦,一個是兒子,一個是爸爸,如果搞不清這點,就會讀的一頭霧水,還不隻是這一點哦。

為什麼說人名是破題點,有必要簡單交代一下故事流.......

故事其實是通過一個草根家族的興衰史來講述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甚至整個南美洲的百年興衰史。

19世紀,哥倫比亞,一個叫馬孔多的地方,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的故事。

【故事之初,這個家族宛如嬰孩般純真“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故事結尾,随着羊皮卷書被全部譯出,預言應驗“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這個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盡管布恩迪亞家族灰飛煙滅,但是曆史故事卻永遠留在了讀者心間。

人名之所以是解題關鍵,是因為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何塞、阿爾卡蒂奧這幾個名字反複出現在家族的每一代人身上。


...

朋友們暈了嗎?其實别怕,我隻是為了舉個例子來說,讀書的起始隻要知道了這件事,有所留意就可以了,隻要看過了小說,這些名字就一點都不暈了。比起我們《紅樓夢》裡的人物關系,簡單多了。(補充一點,該家族的女性也有重複命名的情況,但是比起男性還是少了很多,不成問題)


...

第二把鑰匙,宛如孩童般天真的心靈❤。

如果說第一把鑰匙是給那些剛讀了幾頁就打算放棄的朋友所準備,那麼第二把鑰匙是給那些讀過了字面意思,卻總說讀不懂的大人。

《百年孤獨》既不是古文寫就,也沒有什麼生僻字詞,為什麼還老說讀不懂呢?我猜,一是成見,二是成人構築的清晰界限。

成見是什麼呢?一說魔幻主義,就想到了神話或童話故事。大人們自認早已過了讀童話的年齡,這些故弄玄虛的胡編亂造是小孩子們喜歡的讀物,有啥好讀的呢!

所謂清晰的界限就是,是非對錯,幻想和現實,科學和迷信。如果用科學思想來分析文學藝術,除了不可能就是不相信(我想起了卡夫卡的《變形計》)。

魔幻主義是文學評論家們給《百年孤獨》下的定義,作者馬爾克斯本人可不這麼認為。他拒絕承認别人給下的定義:“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是拉美的現實。我們每前進一步,都會遇到對屬于其他文化的讀者來說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對我們來講則是每天的現實”。

請先抛棄什麼主義吧,暫且天真一會兒,哪怕隻是讀小說的時候天真一會,試着跟随作者的講述走入到這個奇妙的世界,就算不能真的理解什麼“魔幻主義”還是“魔幻現實主義”,或許在小說的世界裡,魔幻和現實,并沒有清晰的界限。

我想簡單說說,我為什麼覺得小說并不魔幻。

要從神奇的南美大陸來說起。

據說南美洲是唯一一個沒有發明輪子的土地,為什麼呢?因為南美洲沒有什麼可供人類馴養的大型動物,比如常見的牛啊,馬啊,羊啊都沒有。都有點啥,樹懶、蜂鳥、食蟻獸、卷尾猴、蜘蛛猴、樹蛙.....總之長相奇特行為怪異的可愛動物,比比皆是。南美洲的植物也是如此,現在習以為常的甘薯、番茄、胡桃和辣椒都是别的大洲沒有的物種。

​除了自然還有人文,馬爾克斯小說裡的世界新生伊始,是我們動辄就追溯起5000年前的文化所不能理解,大多數人拉美人并不能認同印第安人是自己的祖先,現在的拉美人是經過了大航海時期,土著的印第安人和白人、黑人、歐洲人、西班牙人混過血了的人類世界。


...

在這片本來就與世隔絕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類繁衍的後代,該産生怎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碰撞?這樣奇異瑰麗的異邦色彩,是我們這樣安土重遷的民族和長年累月形成自有文化的國家所不能輕易理解。

《百年孤獨》裡除了有拉丁美洲人民所獨有的文化藝術、民間智慧和生活樂趣,也有着黑暗殘暴的殖民、侵略、戰争、暴力和死亡。我們真的很難切身感受一個長期被殖民的國家到底是怎樣,除了飽受歐洲國家的殖民奴役還在不斷經受美帝的經濟侵略和剝削,直到現在依舊無法擺脫。

馬爾克斯構築的深入骨髓的百年孤獨,怎麼能輕易說出是魔幻的想象呢?

就算沒讀過拉美的曆史,也沒聽過“千日戰争”、“1928年的香蕉工人被屠殺的事件”,如書中266頁 “香蕉慘案”中的描寫:密集的罷工人群形成了巨大的旋窩,政府軍像剝洋蔥一樣,将人群一圈一圈的掃射,将那些如秋天的石膏般一樣堅硬的屍體,被裝車人像運送一串串香蕉似的排好碼齊,裝上火車車廂,丢進海裡。

盡管我讀的不是曆史,但是勝過曆史,至今那些鮮活生動又令人恐怖動容的場面,還能浮現在腦海。

其實如果我們真能抛掉固化思維,如孩童般天真單純,即使不去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真的跟随作者的講述,也能走入到故事裡,去感受那裡人們的歡樂、悲傷與孤獨......

收起敬畏心,打開好奇心,抛棄成見,宛如孩童相信童話般,走入故事裡構築的世界——是我打開《百年孤獨》的正确方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