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善不是絕對的
愛與善不是絕對的
世人推崇博愛主義,推崇絕對的善,這頗令人神往,也極易得到人們的贊同。但是這種贊同,往往是言語和态度的贊同,卻非行動上的贊同。為什麼呢?因為現實畢竟是現實,沉浸在理想主義的幻覺中是容易的,面對現實卻并不那麼簡單。世上本無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愛和絕對的善,隻能在沒有利害關系的時候,在人們超脫于塵世的紛争之上的時候,才為人們所接受。
似乎不必重提農夫與蛇的故事,絕對的愛與善一下子就破滅了。愛人如己,愛自己的敵人還站得住腳嗎?也許對惡人、對敵人不宜提倡絕對的愛與善吧。記得年前有一份報紙報道了這樣一件事:爺孫二人在玩遊戲,孫子玩得興起,用銳物戳爺爺的眼睛,爺爺忍住痛不出聲,因為怕一出聲吓壞了孫子,結果孫子把爺爺的兩隻眼睛都戳瞎了。這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吧,絕對的愛與善似乎也行不通,溺愛孩子會培養出一個惡棍。任何人間的異化現象,如果縱容其滋長,無原則地待之以愛和善,就一定會反過來造成人間的恨與惡。
比如托爾斯泰主義,曾俘獲了不少人心,托爾斯泰伯爵還希望中國成為忍耐和自我犧牲的榜樣,以獲得民族的再生。曆史嘲笑了托爾斯泰主義,這種非暴力的不抵抗主義比世界上任何其它的學說都來得惡毒,因為這種教義隻能導緻一個結果,就是邪惡将最終戰勝正義,真善美将被驅除出人間。托爾斯泰的小說《複活》就已經顯示出了這一點,畢竟托爾斯泰在文學創作上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能較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的必然性。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托爾斯泰主義的形象展示。在其實踐純粹的道德情操的過程中,他實際上在極愚蠢地消滅自己,毀滅自己生存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權利,而這種自我毀滅除了對他自己内心的道德感以外,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都沒有任何好處。比如,就拿他無償分配土地給農民的做法來說吧,這實際上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了剝奪聶赫留朵夫的利益之外。因為農民分得了土地,在那樣的社會現實環境中,隻能是兩極分化的重演。農民中的少數人會富裕起來,逐漸侵占他人的土地和人身自由(農奴社會),直到重新出現新的土地主人——可惜,這個主人将不再是滿腦子人道主義思想的聶赫留朵夫公爵,而是象絕大多數地主那樣,粗魯頑固,一心隻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心腸冷酷的老爺。
不過絕對地說,象《複活》的作者所憧憬的那種人人幸福的博愛世界的确可以在一日之間實現,但是必須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人人都成為托爾斯泰伯爵或聶赫留朵夫公爵。而這一境界,人類社會也許得經過千萬年的演化才能最終達到,這可以是人類的絕對目标和理想,但非現實。
絕對的愛和善在今日的社會中是不現實的,盡管絕對的愛和善可以在現實中存在。前已說過,在一定的條件下,即人化的人與環境中,絕對的愛與善是有益的。但愛與善的存在既是有條件的,就不能稱之為絕對的愛與善。但現實中,的确存在絕對的愛與善,我們應該珍視這種人間真情。無論如何,絕對的東西是人類曆史的目的和目标。盡管現實中一切都是相對的,但絕對的東西是以相對的形式存在的。在人類曆史的無限發展中,絕對的愛與善将會成為人間現實。我們今天就可以為這一目标而努力,不是兩眼朝天,無視現實條件的盲目努力,而是腳踏實地,随機應變地推動人類社會走向博愛和真善美。
——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