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心理學大師曹操借頭籌糧

三國中的曹操深谙心理學知識,那年率隊征伐張繡,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曹操以鞭虛指,說:“前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生唾液,由是不渴。于是曹操督促部隊加速前行,終于找到了水源。明明沒有喝到水,但我們的大腦就可以通過想象梅子的畫面,聯想到解渴的爽快,刺激分泌唾液不再幹渴。


...

這就是《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提到的我們大腦系統的運作規律。

-1-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快就是無意識的直覺,作者叫“系統1”;慢就是有理性的思考,作者叫“系統2”。而我們常跟着直覺走而不自知,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系統1被誤導的經典案例。

這本書的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他被認為是人類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這本書,被譽為社會思想的一部裡程碑式著作,這本書也成為,後來很多心理學著作引用次數最多的一本書。

-2-

曹操作為老謀深算的奸雄,着實是一個心理學高手。他利用《思考快與慢》原理的巅峰之作就是“王垕借頭”的故事。

...


曹操征讨袁術,十七萬大軍,糧食接濟不及。緻書孫策,借糧米十萬斛,仍不能滿足軍需。

于是曹操命管糧官王垕換成小斛分糧。這就是曝光效應,因為對出現過的人事物産生熟悉感,士兵們的系統1對發米的斛認知放松,内心認為可信。估計王垕的大小斛一定相差不多,否則在發放時就會引起兵變。所以由于曝光效應,士兵們開始一定沒有注意到斛的變化,誰會想到标準的斛竟會有大小之分。

過了幾天,操暗派人各寨探聽,到處是怨言,說丞相欺衆。這是确認偏誤。士兵的系統1認為唯有丞相敢于換斛,所以怨恨曹操。

曹操密召王垕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借汝頭以示衆耳。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曹操讓人,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并出榜曉示:“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于是衆怨解除。

這是典型的光環效應,當我們對某人某物初始印象好時,就會覺得Ta什麼都好。就像士兵對于曹操,開始抱着好的印象。王垕被處死,士兵的系統1會快速啟動,加大曹操在士兵前的正面形象、消除士兵對曹操的誤解。

這也是典型的框架效應,王垕貪腐盜竊官糧,士兵們系統1坦然接受,但為什麼不要求補發貪腐的軍糧?因為人的系統2都是懶惰的,能夠系統1解決的,就決不讓系統2參與,哪怕多思考一步。

-3-

這就是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的道理,大腦的系統1具有直覺缺陷,當他碰到複雜難題時,會自動使用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難題。這就是啟發性思考。

而以上心理學謬誤都是啟發法思考引起的直覺缺陷。通過啟發法思考引起的士兵直覺缺陷,為曹操争取了糧草的優勢。曹操真不愧為一世的奸雄、偉大的心理學家。


因此,王垕借頭正是曹操

巧用自己思考的慢,理性的聰;

利用士兵思考的快,直覺的傻。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