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打了誰的臉?
老母親由住家保姆照顧得好好的,可是楊浩卻想表表孝心硬把媽媽接回自己家親自照顧。
一個月下來,就讓他疲憊不堪,每天頂着兩隻熊貓眼上班,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不用妻子督促,楊浩主動把母親送回她自己家,又加薪把保姆請回來恢複到原來的模式。
楊浩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年輕的時候都是老師,工作忙,平時無暇顧及孩子們那麼多,從小楊浩就是哥哥和姐姐的跟屁蟲。哥哥姐姐自然護着他,楊浩的少年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和一幫大孩子蹦玻璃球、推鐵環、打紙闆玩得不亦樂乎!
時光荏苒,孩子們在爸媽的忙碌中漸漸長大後,陸續到外地讀書,父母直接聲明:“在外地上大學的費用,是父母借給你的,花費多少工作後原數還回來。”
想想也是這個道理沒毛病,第一個考出去的姐姐立即響應:“咱們家孩子多,爸媽就那麼點工資,養活咱們三個已經沒有太多的結餘了。”
就這樣他們家的傳統就繼續傳下去了!每個人心裡清楚平時的花費都是透支未來的收入,楊浩姐弟三人在外地上大學那些年極其節儉。
其實,每個孩子還回來的學費和生活費,父母都給孩子們存着呢,結婚的時候如數歸還給了孩子們,不過是讓孩子們養成了計劃經濟的習慣而已。
姐姐和哥哥大學畢業的時候國家包分配,大姐被分到省城一家醫院工作,哥哥去了工廠當技術員,而楊浩大學畢業後應女朋友的邀請,為了愛情回到家鄉小城當了一名公務員。
孩子們都成家之後,楊浩的父母都到了退休的年齡,哪個子女需要幫忙,父母就像一塊磚就到誰家當帶薪的保姆,等到子女們都不需要的時候,父母已經進入到了老年階段。
為了改善住房條件,父母賣掉了采光不好的一樓換成了小高層,房子和楊浩家不遠,一碗湯的距離。
哥哥和姐姐隻有節假日才有機會回來看望爸媽,而楊浩每個周末都去爸媽家看看,陪陪老人。父母滿足着,幸福着。
可是意外來得太突然,讓人觸不及防。
有一天中午爸爸覺得不舒服就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媽媽有午休的習慣,等媽媽睡醒時,爸爸已經躺在沙發上安靜地走了,就像睡着了一般。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媽媽一下子病倒了,子女們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可能長期守在老媽媽的身邊,姐弟三人商量給老媽請個保姆。
“我離得遠,家裡還有孫子要照顧,每月補貼1000元給媽媽請保姆。”姐姐上有老下有小,力不從心。
“我也和姐姐一樣補貼1000元,節假日我來看望老媽。”哥哥還在崗位上身不由己。
“我離媽媽近,經常過來看看就好。”楊浩孝順媽媽,哥哥姐姐都明白。
就這樣媽媽6000元的退休金足夠支付住家保姆的費用,哥哥姐姐支援的2000元當成媽媽的生活費,她和保姆生活得非常愉快。
每周楊浩到媽媽那邊看看,缺什麼就買什麼,其實媽媽和保姆夥食開銷有限,無非是蔬菜、水果和肉類,水電費、煤氣什麼的開銷楊浩随手在網上繳費,絲毫沒有違和感。
這種模式進行了大約一年,楊浩總覺得媽媽讓保姆照顧心裡不是個滋味,就萌生了接母親來家裡居住的念頭。
妻子本來就是楊浩的高中同學,感情基礎好,自然不會佛了楊浩的心意,但她有言在先:“把媽媽接過來我不反對,不過我隻負責洗衣做飯。”
當時楊浩還偷着樂呢,心中暗自吐槽:“媽媽吃得好,穿得舒服,還有什麼不可以的!”
楊浩妻子說到做到,不但把帶衛生間的主卧整理出來給婆婆住,還貼心地在大床旁邊拼了一張單人床,方便老公晚上照顧老媽媽。
業餘時間裡,妻子不是在在采購的路上就是在廚房做飯,夥食好得不得了。婆婆吃得滿足,楊浩看得開心,母慈子孝氛圍讓人羨慕。
吃得好老媽起夜就多,白天楊浩夫婦上班的時候,老媽自己可以摸索着上廁所,可是夜間楊浩不放心,母親有動靜他就陪着。
老媽吃得紅光滿面,看着兒子一副滿足的表情:“還是兒子親自照顧好,貼心。”
媽媽是滿足了,可是楊浩卻有點受不了,夜間媽媽起夜至少兩次,剛睡着媽媽要起夜,天快亮的時候正是睡覺香甜的時候,媽媽睡不着嚷嚷着要起床。自己起床就算了,還要和兒子說說話,楊浩能說什麼呢?
一個月下來,眼見着楊浩的黑眼圈一天比一天加深,妻子看在眼裡心疼在心裡,但是她又能說什麼呢?不說才是一種尊重!自己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做飯上面,蒸、炸、煮、煲湯,一個月的工資都砸在夥食上!
最先撐不住的是楊浩,晚上睡不好白天工作沒精神,該有的應酬也無法參與,回到家媽媽恨不得他時刻陪在身邊……
不用妻子催促,楊浩主動聯系了曾經的保姆,增加300元工資懇求她回來繼續陪伴着母親。
剛開始楊浩不過是想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但他沒有想到是這樣的後果:自以為是作主張,最後打了誰的臉呢?幸虧妻子當初沒有反對,否則妻子真的會成為背鍋俠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