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裡蹲”的五一假期

對于一到假期就往外跑的我來說,放假了不出去,真是一種桎梏。雖近幾年被堵的多了,但因每次都選小衆景點,為了尋得人少還要好玩提前布局,絞盡腦汁,所以多半還是有不錯的體驗。

但這個假期不能出去,也是情非得已。

老公隻有兩天假,兒子中考在即,更是緊張,隻有一天假期,其它時間全部要線上測試。

除了在心裡忿忿不平地嘟囔抱怨,卻也不敢在班級群或孩子面前直抒胸臆——為什麼“雙減”喊的越響,孩子們的學習任務越重?

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家長和我有一樣的想法,或許就隻有我是那個不懂感恩的家長吧!

不過,我也隻能在這裡靜靜地說一說。

既然不能出去,就心安理得“家裡蹲”吧。

看書喝茶,雖也能自得其樂,但兩天過去了也有點索然無味。

剛好看到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裡面寫到别人去避暑時,他也甯願“家裡蹲”,覺得好像故意是開導我一樣,很有意思。

看了這篇《避暑》的文章,才知道原來旅遊在那個時候就早已出現了。

那個時期到中國做事的外國人,保留了他們夏天避暑的習慣,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度假”。這些西式的生活方式,被當時的小資産階級追捧效仿,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資”的來源吧。

小資生活,一般有三個标準: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追求生活品質和有文化修養。

如此看來,在古代,那些聚在一起飲酒作詩的文人雅士,就是最早的“小資”了吧。隻不過古代那時沒有這個詞。

文章裡筆者沒有跟風當時的小資去避暑,原因居然和我們現在的心情有些類似:

1.火車太擠,人多,又熱,避暑不成可能還中暑。

2.扶老攜幼,孩子多,路上折騰,不安全。

3.花錢找罪受,出行像搬家。

雖如今車上不熱,自駕也不怕搬家,但架不住景區人多,路上車多,處處添堵。

最後文中提到的一點和我們現在也頗相似——“怕别人問起”。

這和我們現在收假開工第一天總有同事問:“假期去哪裡玩了?”一樣。

不過,當時還沒有“朋友圈”,所以感受不到及時的壓力刺激,你在家裡“柴米油鹽”,别人在朋友圈裡“熱火朝天”。

這種心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視而不見,心如止水的……

所以,這幾天,我不大算打開“朋友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