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人心·法安天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沒有了道規後會有德行,沒有了德行後才會有仁心,沒有了仁心後才有義律,沒有了義律後才會有禮法。
為什麼會有禮法來約束人?
這是因為道、德、信、義、仁都缺乏,一旦這些東西缺乏,就會出現動亂和混亂。
為什麼有人被稱為先知?
這隻不過是因為他了解了道德表面現象,如果這種人居于高位,就是國家混亂和愚昧的開端。
因此,遵循道德的人立于世間,當樸實厚重而不是淺薄,當實實在在而不是虛有其表。
所以,人之為人,應該敦厚樸實而不是虛有其表。
人類的精神層面是一個下行線,道—德—仁—義—禮—法,這是一個不斷退化和下滑的過程。
越往後,偏離道越遠,離道越遠,就隻能用硬性的禮和法來約束人的行為。
當人需要用禮和法來約束行為時,那他偏離自然和本心就會很多,無形中也就損害了仁的創造能力。
不遵守道的規律的人才會去追求德行。以為有德行就得到了人的根本,以為這樣就能讓自己發揮并創造出最大價值、收獲最大回報。豈不知舍棄最高的道規而追求比它更低級的衍生物德行,德行也就失去了發揮作用的根本。
堅持原則很重要,但真正的智者并非是“頑固不化的”,人們常說“順應大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包含着這種思想。
所以說,上者,能順應大勢,創建一番事業;中者,能随時而變,不陷于困境;下者,違背大道,終嘗苦果。很多外部環境不是靠信心便可以改變的,與其硬要對它們進行改變,不如暫時舍卻,順應時局或更待佳時。
努力做一個高風峻節、直内方外、履仁蹈義、俯仰無愧的人。
現代法治是規則軌道建設,己不同于古代的自給自足小國寡民,正如交通秩序與安全一樣,現在各種車輛疾馳,還有低空經濟,更有人行匆匆,如果沒有交通規則隻靠道德良知,勢必車禍不斷糾紛不斷,必須依靠法治才能各行其道安全順暢。有一句話說得好“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還有一句“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德潤人心,法安天下。
随筆/恒之馨(整理)
- 上一篇 花間派
- 下一篇 《窗外》:瓊瑤筆下師生戀的相知相愛與殘酷現實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