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話劇《張居正》不吐不快的一些碎碎念

...

踩着首輪的小尾巴去刷了人藝的開年大戲《張居正》。這是一部由知名小說(曾獲茅盾文學獎,全票通過)改編的話劇,編劇即原著作者熊召政。因為了解一點熊召政和野夫的前塵往事,所以坦白講,我對熊先生其人是極沒有好感的,但是對于小說《張居正》以及熊先生之前和人藝合作的《司馬遷》我是叫好的,尤其是小說《張居正》,故事生動、人物鮮活、曆史細節考究,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

個人覺得這麼大部頭的小說不适合改編成話劇。其一是故事線不好梳理、容易有斷裂感,其次因為話劇篇幅的限制,必須砍掉很多人物,留下的人物也要精簡戲份兒,故而人物必然失去立體感和成長帶來的變化,再者,小說中很有些“于細微處見知著”的情節,比如李太後和張居正的微妙關系,再比如第一卷木蘭歌裡關于高拱其人的刻畫,放在話劇舞台上卻有雞肋之嫌,棄之少了其中妙趣,留下來又容易“冗”和“尬”。

...

人藝版話劇《張居正》讓我最覺驚豔的是“殿堂級”水準的舞美。不得不說人藝的舞美從未止步,一直在給觀衆驚喜。從《杜甫》的“江上螢火”、“水榭江湖”,到《霸王别姬》的“楚營大帳”、“四面楚歌”,再到《張居正》的“水墨天地”、“蠹柱殘垣”,人藝的舞台不但精準表達了戲劇發生的特定場景,更在輔助叙事和延展主題上别開生面,給人以審美上的享受。

...

我也很喜歡這個劇的“戲單”,凹凸不平的厚闆紙很有質感,作者手寫的“張居正”三字充滿古意立于封面正上方,下面紅牆高聳,天地間一片白茫茫,一人着官袍于風雪中走向虛影中的大殿,引人無限遐想;泛黃的内頁除作者熊召政用本人手寫體外,通篇使用啟體,簡練圓潤,清朗剛健,編劇和兩位導演的話提綱挈領,值得反複品讀。

...

至于劇本身,有點失望。

首先,對于在劇作中穿插“陰間”、“陽間”,冠以“天地間”的設定就不高明。“陽間”作者選取了“胡椒蘇木折俸破财政困境”、“送皇帝空竹授治國方略”、“借劣質棉衣凍死士兵事懲貪腐”等三個片段,意欲塑造張居正“治世能臣”的形象,但三段演完,人物塑造既不充分,故事的戲劇性也不強。難不成陽間的故事講明白就“陰間”來湊?張居正活着的時候不被理解,就讓他化鬼還魂來給自己鳴冤嗎?這就像電影叙事中,角色講不明白、鏡頭影像也講不明白,猛用“畫外音”,觀感很不好;

...

其次,話劇的“話”指的是對話,不是自說自話。“陰間”幕次中作者借助張居正與小吏童立本、武清伯李偉(太後親爹)、長子張敬修等的對話,意欲讓觀衆理解改革者的掙紮、執着、艱辛和巨大犧牲,但是這些台詞都是名為“對白”、實為“獨白”的說教,問題直白虛假,回答“偉光正、假大空”,更讓人不能忍的是熊先生為了“拔高兒”,讓張居正多次強調一句詞兒“不改革、毋甯死”,更讓他在尾聲處跳脫出封建帝制的人臣語境,站在為了全人類的道德制高點上高呼:不是為萬曆中興改革,是要為時代進步改革、為百姓福祉改革。我當時那炸裂的心情啊,奶奶個熊滴~差點被氣出高血壓…你怎麼不說米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着張居正去拯救啊…咱就是說,脫離了忠臣孝子的價值追求談張居正那還是他嗎?一心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的首輔大人說錯了嘴,會不會秃噜一句“就算大明亡了,但是偉大的民族不會消亡”?

...

第三,小說中很多引人思考的點被拿掉了,代之以幹癟冗長的洗地“小作文”,很可惜,比如張居正和博老闡述為什麼不啟用海瑞,為什麼甯用“循吏”不用“清流”等,這些頗具争議卻流淌着改革者獨特思想的橋段,才是開啟張居正其人的“鑰匙”,保留“複雜性”于藝術而言是最難能可貴的。

演員的表演就不細說了,馮叔不容易,李勁峰進步大。

...

再次安利下這部小說,喜歡曆史、政治、不懼大部頭的可以果斷入坑,嚴謹考究、有思想、有深度,個人覺得比二月河的三大帝更值得讀。

...

于張居正、于世人、于自己:人非聖賢,熟能無過?

于此間少年:山水有佳音,何必絲與竹。江湖險惡,早退為安。

p.s.快去看《年會不能停》,很敢、很諷刺&很逗、很治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