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樂可以知政
《禮記》說:“禮壞樂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審樂可以知政。
這意思是說,隻要聽一聽你這個國家的音樂,就能夠知道這個國家的政治狀況。聽去是不是有點玄乎?
《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意思是說,世道太平時的音樂中充滿安适與歡樂,其政治必平和;亂世時候的音樂裡充滿了怨恨與憤怒,其政治必是荒唐透頂的;國家滅亡及瀕于滅亡時的音樂充滿悲哀和愁思,百姓肯定是困苦無望的。
因此說,音樂的道理,是與政治相通的。
《左傳》有這樣的記載:吳公子季劄到魯國觀樂,樂工奏起一個國家的樂曲,他一聽就能夠知道是哪一國的。他就是從樂曲裡所表現的政治氣象來判斷而得出的結論。
有言曰:”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音樂,它們流傳與世,千古傳頌。
先秦時期的”雅樂“,反映了社會和禮儀制度;漢魏六朝的相和歌,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唐代的燕樂,則體現了唐朝的強大與開放;宋代的詞調音樂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精緻生活和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元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則以旋律豐富、表演形式多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近現代,随着社會變革和文化的交流,則以民間歌曲和新音樂的形式出現。如民間歌曲《茉莉花》等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新音樂學堂樂歌、抗日救亡歌曲等,則反映了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思想覺醒和抗争精神。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