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QAS讀書筆記

Q、本書的精華内容。

A1、透過餘秋雨的文字,我們不僅能看到道士塔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的柔麗凄迷、白發蘇州的寬容豁達,更能體會到一種文化之苦、文化之痛。

遺失的文化遺産,是每個中國人的切膚之痛。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經濟建設的發展,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想與其他經驗技術一起進入中國。

如何應對這些西方文化思想,成了文學界的一大難題。

當時的知識分子們聚在一起商量談論,最終總結出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對于外來文化就應該全盤接收,并且學習模仿;

另一種則認為各個國家的環境不同,文化基礎也不相同,所以不能全盤接收外來文化,而是應當利用好自己的文化傳統。

第二種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隻是模仿而已,并不能成為獨創性的藝術創造。

而從中國文化中發掘、尋找有生命力的東西,才應該是中國文學該走的長遠之路。

到了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上正式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

作家韓少功就曾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于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這些精英知識群體堅信,隻有找到屬于自己的鄉土文化之根、傳統文化之根,才能找到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學樣式、風格,從而立足于世界文壇。

餘秋雨,正是這股浪潮中的一員。他懷抱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希冀就此出發,開始了遊曆講學之旅,試圖在行路中找尋中國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一路的跋山涉水,最先“苦”的一定是身體。

但這些“苦”對餘秋雨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因為還有一種“苦”,讓他憤怒、悲痛又無力。那就是“文化遺失之苦”。

就拿書中的《道士塔》這一章節來說,記錄的正是一個千年文明被踐踏的悲苦。


A2、從審美情緒和人文情懷,看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蘊。

什麼是文化意蘊呢?學者朱光潛在翻譯黑格爾論藝術的經典巨着《美學》時解釋說:近于漢語的“言之有物”的“物”,便是“意蘊”。簡單來說,意蘊正是創作者最真實的情感寄托。

而《文化苦旅》中的文化意蘊,我們可以從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兩方面來分析。

1、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審美情趣。

在《文化苦旅》中,貫穿始終的是一個“靜”字,喧嚣與浮躁使人堕落,隻有“靜”才是心靈最終的歸屬。

2、書中的人文情懷。作者在描寫一些古迹時,還十分重視挖掘事物背後的人文内涵。

餘秋雨希望“讓古代多留幾處印記在現代”,好讓我們“攜帶着廢墟走向未來,走向民族崛起。”

因此,在他的筆下,每位中華文人都有着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壓不彎的民族脊梁,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醒世之碑。

餘秋雨期盼着能通過講述一位又一位健全而響亮的先人故事,警醒我們,必須重拾文化靈魂,重拾民族精神,才能繼續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


A3、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餘秋雨曾說:“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着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幹和挫折。”

在柳州落腳時,餘秋雨住的地方離柳侯祠很近,第二天一早,餘秋雨就朝着那裡趕去。柳侯祠的主人我們都耳熟能詳——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

餘秋雨在排排石碑間浏覽完了屬于柳宗元的一生,他想:“災難使柳宗元十分狼狽,一度蓬頭垢面,喪魂落魄。但是,災難也給了他一份甯靜,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于是,他進入了最佳寫作狀态,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建。”

在柳宗元身上,餘秋雨同樣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活在現世的餘秋雨寫了書,做了院長,看似功成名就,實際上卻毀譽參半,周圍同樣空無一人。

在另一部著作中,他無奈寫道:“椰風豪雨,一次次把我掩埋,又一次次讓我泅出。”可柳宗元卻“憑着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着一個可人的小天地。”

這份洞察世事無常後,努力活在當下的态度,正是餘秋雨苦苦追尋的人生意義。

同樣,在《臘梅》這一章中,餘秋雨更是言明自己找到了“明滅于心間的一個甯靜光點”。

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突然湧起了深深的疲憊,渴望通過行走去尋找人生的答案和最終的寄托。幸運的是,他最終也找到了。

在餘秋雨翻譯的《離騷》中有這樣一段話:“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來不停步。我隻見草木凋零,我隻怕美人遲暮。何不趁着盛年遠離污濁,何不改一改眼下的法度?那就騎上駿馬馳騁吧,我願率先開路。”

幾十年來,無論是考察探究中國文化,還是把文化傳播開來,餘秋雨始終身體力行,為這句話作出最好的解釋。

他的《文化苦旅》,為困在生活中的我們提供了靈魂的遠方,讓文化在我們的生命中紮根,以便為人生尋求更多未知的可能。


S、《文化苦旅》,作家餘秋雨先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