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課》讀書筆記

一、内容簡介

...

本書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文脈”鋪展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壯闊史詩。立足世界坐标,從人類進入文明的門檻、四大古文明的生命力比較開始,娓娓道來中國文化發展史,追索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第二單元“大道”尋求中國文化的精神主幹。提綱掣領地講述儒、釋、道三家,讓讀者可以把握重心,暢然領悟。第三單元“反思”講述了中國文化長壽的八大原因,提出了至今猶存的三大弊病。第四單元“選讀”則是餘秋雨對中華悠悠文脈的摘選,從文學、哲學、宗教角度為我們推薦了閃亮的文化結晶。

二、關于作者

...

餘秋雨,浙江慈溪人,中國當代文學家、美學家、史學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等職,在擔任高校領導職務六年後辭職,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系列重要文化遺址。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赴聯合國總部、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演講中國文化,反響巨大。現任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三、美句摘抄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在早期時間順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前,精神價值在後。但當精神價值一出現時,文化就有了主心骨…文化定義的精華,是“集體人格”這個概念。它使文化找到了終極歸結點,那就是人。

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人們接受文化,其實是在接受人格。

氣蓋百世、赫赫武功的秦漢王朝,都在尋找精神理由,說到底它們都是文化王朝。秦王朝選擇了法家哲學,漢王朝先撷取了道家哲學,然後又改造了儒家哲學。它們都是文化哲學的施政實踐,因此也可以說是哲學王朝。

司馬遷讓所有的中國人成了“曆史中人”。他使曆朝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遊俠商賈、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時候,都會想到懸在他們身後的那支巨大史筆。

阮籍、嵇康所代表的魏晉名士,以“背離傳統,獨自建樹”的堅決态度,開啟了一個重要的創造時代。他們展現了一個道理:不再墨守成規,就能開天辟地…正是這麼多“第一經典”,重新再造了中國文化。這種爆發式的創造狀态出現在一切都很混亂的年月,這隻能歸之于文化的特殊邏輯,也應該歸功于魏晉名士的特殊魅力。

孝文帝拓跋宏為代表的鮮卑族智者們,為漢文化做了兩方面的大事。換句話說,克服了漢文化的兩大嚴重弊病。第一個弊病是,漢文化缺少在陌生空間中自由馳騁、收縱自如的豪氣;第二個弊病是,漢文化缺少對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了解和深入…一群以拓跋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治家,不僅成功實現了鮮卑文化的“漢化”,而且使漢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變革。當時世界上各大重要文化,也在這裡彙聚了。

讀得太多的群體,一定是創作才華比較缺少的群體;同樣,讀得太多的時代,一定是創作思維比較僵化的時代。那麼,優秀的創作者會讀一些什麼呢?唐代詩人回答道,他們讀山水、讀天地、讀人心、讀自己。

...

由朱元璋開始實施的文化專制主義,以儒學為工具,尤其以朱熹的理學為旗幟。看上去,這是大大地弘揚了儒學,實際上,卻是讓儒學産生了嚴重的質變。因為與專制暴虐聯系在一起了,它呈現出了一種恃強淩弱、仗勢欺人的霸氣。其實,這并不是儒學的本來面目。

君子之道是中國文化的思想重心…我選出的君子之道,有這樣九項:一、君子懷德;二、君子之德風;三、君子成人之美;四、君子周而不比;五、君子坦蕩蕩;六、君子中庸;七、君子有禮;八、君子不器;九、君子知恥。

盡量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過渡追求器物之盛,其實早已遠遠超過生命的實際需要,這就使自己成了器物的奴隸…盡量不要使自己變成器物…當你在某一職業、頭銜、角色上粘住了、僵化了、風化了的時候,那就要當心了…堅持做一個有體溫、有彈性、不極端、不作态的平常人…可謂:君子因中庸而不器。

這種頓悟,也就是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所得、一無所求,因此不再有任何困厄,一步走向心靈的徹底自由、徹底解放。這種頓悟,是一種看似沒有任何成果的最大成果。

當世俗生活不再成為你的束縛而成了你的觀照對象時,世俗生活可能比重重禮儀更接近佛心。這是因為,最尋常的世俗生活看似“無心”卻袒示着天性,而這種天性又直通廣泛的生命…隻是在世俗生活中無思無慮地過日子,也算是把自我本體融入了宇宙天地。這也不失為一種禅意生态,或者說,一種被佛心觀照的人世尋常。

...

禅師總是阻止人們過多地深究密慮、裝腔作勢,而且提醒人們去過最凡俗的生活。例如,“吃茶去”,“餓時吃飯,困時睡覺”,等等。對禅對佛越是深究密慮,也就離得越遠。一切平凡生息,才是天地宇宙最普通的安排。禅,讓日常生态提升,又在提升後回歸,回歸得似平與原來無異,卻又保留了提升的高度。

領悟了真如本性,生命和山水就會在天地間顯得更加自在。頓悟,就是悟得回歸本真後的天性和自然。轉了一圈終于擺脫了一切讓我們筋疲力盡的假象,于是在平常層次上蓦然醒來。這并不是一種法術的運用,而是大道的微笑。

大道至易至簡,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國文化善擇大道,故而輕松,故而得壽。

複古文化在極度自負的背後隐藏着極度的自卑。因為這股風潮降低了中國文化與世界上其他文化進行平等對話的可能,隻是自娛自樂、自産自銷、自迷自醉。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産?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崇古,不是為啃老,更不是為了極端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而隻是為了證明文化的延續性。延續,既要從古代延續到今天,又要從今天延續到明天…我們不能在任何文化遺産前膜拜停步,而必須審察它們的生機。如果找不到從古代走向今天、從今天走向明天的生機,那就隻是一堆堆遺棄在曆史大道旁的斷磚碎瓦。

一種物件能“遺”下來,表明它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度…我們在“遺産”中看到的,應該是一種前行的力量,而不是後退的力量。面對遺産,我們眼前出現的,是那一群群古代創造者的身影。是他們,用手上的工藝、心間的智慧,把時間鑿通了。文化遺産永遠是一個個課堂,給後代講授着創新之課、高貴之課、等級之課、品位之課。然後,讓後代人類更加創新、更加高貴、更有等級、更有品位。

...

四、體會感悟

這是一本大部頭,作者以廣博的才識和豐富的實踐,用恢弘的筆觸寫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脈的發展,寫下了中國文化的璀璨瑰寶,以銳利的視角深刻分析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并為我們精心挑選了可以細細品讀的文化寶藏。這部書更像一個接引者,引領我們穿梭文化的地圖,給我們介紹和啟迪,讓我們對中國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并留給我們探索的空間。

文化的精華是“集體人格”,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人們接受文化,其實是在接受人格。比如宋代的集體人格、華夏的集體人格,成為華人的行為指南。文化是一個集體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文化、融入文化、創造文化,同樣是認識自己、改造自己、成為自己。

餘秋雨反複呼籲的是:中國文化的偉大,在于它曆幾千年而未潰的鐵架玉骨,而不是那些瑣屑韻事、無聊典故;中國文化的深刻,在于它足以平視全球的聖賢哲思,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又文理不通的族規、家訓;中國文化的美麗,在于它超越塵俗之後的生命奔放、瑰玮想象,而不是那些早該被擺脫的仕途沉浮、尋常傷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