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紀事71|千載悠悠話秦溪(上)

...

      秦溪,海鹽著名古水道,源于秦山,一溪碧水,自東向西,從豐山南入通元境,橫貫鎮界十餘裡,最後出白虎橋,彙入十字漾。

          一舟汎汎落晴煙,

          望斷秦峰百尺巅。

          牧笛數聲寒食路,

          酒旗十裡杏花天。

          帆随春水風中飽,

          雲在青山缺處眠。

          好是尋芳三月裡,

          泊堤新漲正涓涓。

      這是清代海鹽詩人朱光暄的《秦溪春泛》,形象地描繪了秦溪春日的美景。

      在桃紅柳綠、春意蕩漾的日子裡,站在阡陌相連、草木如畫的秦溪河畔,看遠處群山起伏、林木蔥籠,聽腳下流水潺潺、魚騰蛙鳴,偶爾幾個白鹭起起落落在河面上覓食,心中就會有一種“唯我獨幸”的喜悅。

      美在于自然,更在于人文。秦溪自豐山向西流淌2000多年,孕育了兩岸豐厚的人文底蘊、奇幻的傳奇故事。

      豐義,當地人為這美麗鄉村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豐山溢水”。這山就是豐山,水就是秦溪。秦溪從山前流過,兩岸村民聚居,就有了山前埭。

      豐山,曆史上是個好地方,文人墨客登臨吟詠者衆,所産條石享譽江浙滬。曾因大規模采石而生态惡化,又經修複保護而重現綠水青山。現在有月湖尋趣、沙洲觀鹭、山前賞櫻、埭前晚居、山居問茶、村山登高、山洞探幽等八大景,常有城裡人過來尋找鄉愁。

      一條支流從南而來,在牌樓漾彙入秦溪。這條河,就是雪水港,也叫鹹塘河。傳說明末“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就出生在雪水港淡水裡慷慨橋。明亡後,冒襄(冒辟疆)與董小宛到海鹽躲避戰亂,租船飄宿秦溪。《澉志補錄》也認為,“或雲董故居在此。”

      或許冒襄、董小宛可能讀過元人姚桐壽的《樂郊私語》,覺得這個号稱“樂郊”的地方是躲避戰火的好地方。冒辟疆也曾有“樂郊自古稱秦海”之句。

      但這“樂郊”并沒有讓冒襄、董小宛躲過災難。不久,他們在馬鞍山附近慘遭清兵殺掠。冒辟疆有《秦溪蒙難》一詩記錄此事。也有傳說,董小宛即在此被清兵擄掠。董小宛就是清初四大疑案“順治出家”中的董鄂妃。

      古水道烏丘塘就在這裡與秦溪交彙。南宋許棐也曾隐居于此,植梅成林,構屋讀書,自号梅屋。這是個書呆子,土話叫“書毒頭”,貧而嗜書,自稱“肆有新刊,知,無不市,人有奇編,見,無不錄。故環室皆書”。梅屋,可能是通元地區最早記載的藏書樓。

      梅園這個地名,大抵也是因此而來。梅園曾在明朝嘉靖、天啟年間興盛一時,其實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系。

      明朝馮臯谟故宅就在梅園北側,罷官歸林後在梅園南管山築白鶴園,招後輩談講經藝30年,所著《豐陽集》入《四庫全書》。期間,馮臯谟在梅園附近建報恩、廣恩、流恩三橋,使當地水陸交通便利,舟楫客商雲集。

      不過,到清朝末年,梅園逐漸凋敝直至廢棄,商市被下遊三裡的通元集鎮吸引西遷,僅留地名沿用至今。

      通元集鎮,傳說是塊龍蟠之地。當年唐朝高僧良準籌建通玄寺(法喜寺)時,曾四處尋找風水寶地。後到通元集鎮地界(當時叫鮑郎市)見秦溪自豐山而來,蜿蜒如龍,集鎮南北的鮑郎浦(今浦漾)和姜家潭如龍眼,集鎮東首的分水囗似龍嘴、分水墩象龍舌,吞吐十裡秦溪來水,就點此為龍蟠之地。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