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讀書小劄三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想要躲開這種痛苦。

為做成年人,他們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就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忠于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如果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堅定不移地遵循這條原則。

我們需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幻想,隻能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确無誤,我們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道理很簡單,但多數人仍然漠視事實。同樣事實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們出生時,并不是帶着地圖來到世界的。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繪制自己的地圖。我們的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确性就越高。

但是很多人不願意付出這種努力,他們認識事實缺乏興趣,固步自封。有的人一過完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他們的地圖狹小、模糊、粗略而又膚淺,從而導緻對現實的認知過于狹隘和偏激。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而對新的信息和資訊缺乏興趣。隻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在于需要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内容準确翔實。

世界不斷變化,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時刻處于更新和調整之中。

身邊每天都有新的信息,要吸收它們,地圖的修訂就要不斷進行。有些時候,需要吸收的新信息太多,我們不得不對地圖做大規模的修訂,這些修訂工作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痛苦,由此便成為了許多人心理疾病的根源。

抱着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實世界處處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稱為“移情”。我的定義是:把産生和适用于童年時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對世界作出反應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後的環境中,盡管這些方式已經不再适用于新環境。

盡管移情極具普遍性和破壞性,但其表現往往并不明顯。

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傑的天性,隻有通過自律,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地圖,逐步成長。我們必須忠于事實,盡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迷于虛假的舒适中要好。我們必須忍受暫時的不适感,追求事實而不是假象,并承受這一過程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完全忠于事實。

完全忠于事實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麼呢?首先,它意味着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我們自身)進行反省。

智慧意味着将思考與行動緊密結合起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