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30常能珲:讀《山谷微風》,打撈我的生活碎片

我在讀書時常常思考,為何作家能如此清晰地回憶起兒時場景,且細節栩栩如生。如今我想,若盡力記錄每日瑣事,未來寫作時,這些都将成為絕佳素材。

當下我正在讀餘華的新書《山谷微風》,書中許多散文講述着他往昔的故事,細節刻畫入微,或許存在一定藝術加工。這讓我意識到,讀書時應多些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日常筆記意義非凡。邊閱讀邊寫作,能及時将所學運用到創作中,這種讀寫體驗難能可貴,值得長久堅持。

餘華在2024年新寫的文章《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提到,小時候遊泳是自學的,背着父母偷偷去遊。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的我可沒這膽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少孩子獨自去遊泳後便再也沒回來。難道這是命中注定?确實有些運氣成分,人能活下來着實不易。

今天早上,媽媽去喂一隻流浪狗。天寒地凍,一隻大狗帶着兩隻小狗,在一堆廢墟的夾縫中瑟瑟發抖,天空飄着大雪,偶爾有幾滴融化的雪水落下,看着就讓人覺得冷。媽媽為它們遮風擋雨,可它們未來的命運會怎樣呢?我不知道,也不敢細想。真會有好心人把它們帶回家養嗎?這概率太小了。就算有,其他流浪狗的命運又該如何?我又想到廣西等地有吃狗肉的習俗,像這樣的流浪狗若遇上,還能活命嗎?流浪狗命運如此,家養寵物狗則是另一種命運。那我們人呢?流浪的孩子、流浪的人過着怎樣的生活?普通家庭的人和富家子弟的生活又有何區别?為何會有這些差異?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時,我會把手機置于身旁,方便随時做筆記。我發現,用語音記錄下來的文字,和心裡所想的内容大緻相同,但斷句節奏和用詞卻有很大差别。所以,若要進行創作,還是得自己逐字書寫;不過,若隻是記錄内容,使用語音記錄倒也無妨。

餘華說,他小時候想去看海,從剛開始跳闆凳、跳桌子,到後面渴望看窗外的大海。但父親知道後,先批評了一頓,又答應禮拜天去,卻一直往後推,總有各種事耽擱,到最後終于去了,卻沒待多長時間就要走。後來他們長大了,父母說要去看海,卻又湊不到一起,去不了了。餘華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歲月不待人,家人最重要,要把家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不容易有遺憾。

我坐在外婆家餐廳的餐桌旁看書,看餘華寫他自己的孩子,寫他的兒子,這讓我對生孩子沒那麼抗拒了。在外婆家略顯昏暗的燈光下看書,對眼睛不太好,但也是一種别樣的體驗。耳邊是舅舅、弟弟妹妹的聊天聲,感覺挺好。

其實我們不要太害怕出錯,錯誤的發生會讓我們有解決問題的動力。錯誤往往會帶來美好的回憶,當時痛苦,回憶起來都是故事,也挺好。我們常常懷疑自己寫下的文字是廢話,不值一提,浪費别人和自己的時間,所以就不開始寫了。實際上,我們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會有意義,隻有現在寫,将來才會知道自己以前想過什麼。我們可以先把想到的全部寫下來,然後再進行删除、挑選、修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我看完了餘華的《山谷微風》。我從小就開始零散地記錄一些東西,初中時記錄自己受過的挫折和開心的事情,高中時依舊寫自己的心情,到了大學寫自己做過的事,在寫作中反思,工作後基本上都是反思的文字。現在我大着膽子想把一些内容發表到公衆号上,作為公開内容,但又惴惴不安。一開始不敢公開,是擔心自己寫不好,後來又擔心寫不出想表達的意思,擔心寫得跟别人不一樣,不如别人寫得好。今天晚上看餘華寫的文字,我在想很多感受他可能已經寫過了,别人也寫過了。但我應該寫自己真實的想法、心情和感受,不用先看别人的再寫,可以直接先寫,然後再去看。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隻有自己創新記錄思考,這些東西才是新的,才不會和别人“撞衫”。

今晚在舅舅家吃飯,很熱鬧。我在想,每一個節日和哪些人在一起都是緣分,由很多因素造成,我們隻能随緣,無法改變,沒辦法預料,也不能決定什麼。來到的就去擁抱,錯過的就淡然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