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與死,這一輩子

...


打網上看到一句表述——“享年六十一歲”。

六十一歲歸天也可享受“享年”,也未免早了點吧?心裡很是疑惑。一查,還真是可以,六十歲以後死亡就可如此使用,蓋中國傳統文化裡六十年一個甲子,所以過了六十歲就算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也算一種圓滿了吧,故爾“享”之,可大大方方皲刻在墓碑上,死而無憾。

但在網絡百科裡,解釋卻有所不同:“享年”有敬意于其中,但并未限制年齡。這麼說吧,不論活了多大,都可以使用“享年”,如:

漢·蔡邕《郭有道林宗碑》:“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

冰心《我的學生》:“她生在上海,長在澳洲,嫁在北平,死在雲南,享年三十二歲。”

宋·蘇轼《司馬溫公神道碑》:“而公卧病,以元祐元年九月丙辰薨於位,享年六十八。”

清·湯之旭《皇清太學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孫)墓志銘》:“而享年不滿半百(46歲),是可哀也。”

《紅樓夢》第一一○回:“聽見 賈母喉間略一響動,臉變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歲。”

··········

而另外的地界裡,卻又稍有不同的表達,比如“享年”與近似的“終年”。二者表述都很明了,如果說有什麼區别的話,那就是感情色彩上的差異——“享年”是敬稱,“終年”為中性表述。

可在實際使用過程裡,“終年”卻要大得多。像《北京日報》的“戈爾巴喬夫去世,終年91歲”,便是一例。

人之生與死,一輩子。同樣是“死”,皇帝稱“崩”或“駕崩”。“崩”本義是山倒塌。《漢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後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樣,是塌天大事。

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就叫“死”,未成年人之死為“殇”……另外,由于職業不同,死之稱謂也有不同,比如,和尚稱“坐化”或“圓寂”,道士稱“羽化”或“登仙”,英雄之死稱“犧牲”……

近代以來,對于普通人之死,又衍生了許多約定俗成的叫法,敬稱的比如“仙逝”、“逝世”之類,惡搞者則謂“翹辮子”、“見閻王”等等。

人生,無非就是“生與死”的過程,一睜眼、一閉眼就是一天;一閉眼,再也不睜開眼,就是一輩子。

“享”者,一個客氣詞罷了,跟“享受”幾無關系。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