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靈樞經·本輸第二·7(7/17,全譯,定稿)

黃帝内經·靈樞經
本輸第二
7/17原文:

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經也。

譯文:

膀胱腑的氣血,在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溜出于體表。

至陰穴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旁開0.1寸處。

至陰穴的取穴方法:足小趾外側,作趾甲外側端點到趾甲底緣延長線的垂線,交點處即是。

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五行屬金。井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像井水滲出于地表低窪處一樣,開始出露于體表。觸診時手感如探到井水靜滲。

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以細弱如小溪的“溜行”之勢,流注到足通谷穴。

足通谷穴位于足外側,在足小趾第5跖趾關節的遠端(該關節前端的趾尖向端頭)、足背部隆起處之前方、赤白肉際處的凹陷中(以趾尖方向為前、足跟方向為後)。

足通谷穴的取穴方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第五跖趾關節之前的下方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亦可沿足小趾外側,沿足趾末端向足後跟方向摸,摸到小趾與足掌相連接的關節,在此關節的前方(以足趾端方向為前、以足跟端方向為後)、也即足小趾第4趾骨正下方的偏後位置,皮膚顔色交界處即是。

足通谷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荥穴。荥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像細泉鼓冒、略略高出于地表一樣,觸診時手感如探到溝渠細流。

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以稍大的“灌溉”之勢,流注到束骨穴。

束骨穴在跖區,第5跖趾關節的前近端(該關節前端的足跟向端頭)、赤白肉際處(以趾尖方向為前、足跟方向為後)。

束骨穴的取穴方法:沿小趾向足後跟方向摸,摸到小趾與足部相連接的關節,關節後方、也即第5跖骨粗隆正下方的偏前位置,皮膚顔色交界處即是(以趾尖方向為前,足跟方向為後)。

束骨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俞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如同小河輕快流淌在地表一樣,觸診時手感如探到小河輕流。

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以明顯的“流淌”氣勢,流注到京骨穴。

京骨穴在足外側,大骨之下,即第5跖骨粗隆正下方之偏後位置,赤白肉際處。

京骨穴的取穴方法:伸足,沿小趾長骨往後推,可摸到一凸起,下方皮膚顔色深淺交界處即是。或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側,第5跖骨粗隆正下方的偏後位置(以趾尖方向為前、足跟方向為後),赤白肉際處取穴。

京骨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原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如同大河在平坦的地表自然流淌一樣,觸診時手感如探到大河緩流。

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以顯著的“奔流”之勢,流注到昆侖穴。

昆侖穴在足外踝之後,跟骨之上。即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昆侖穴取穴方法:正坐,垂足着地,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

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經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如同大河急流在地表快速奔流一樣,觸診時手感如探到大江急流。

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以磅礴的“彙入”之勢,流注到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膝彎中央。即膝後區,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點。俯卧屈膝才能取準其位置。

委中穴的取穴方法:俯卧屈膝,膝蓋後面凹陷中央的腘橫紋中點即是。

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合穴的意思是:脈氣在此處,如同百川歸海,觸診時手感如探到寬江入海、水勢浩蕩。

以上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五個輸穴。

(未完待續)


上一篇:黃帝内經·靈樞經·本輸第二·6(6/17,全譯,定稿)

下一篇:


推薦篇:猴子森林1~121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