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眼(5) 李群玉:讀書就是打磨的過程

讀書眼(5) 李群玉:讀書就是打磨的過程


李群玉(約808-約860),字文山,唐代澧州(今湖南常德)人。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為唐代“湖南三詩人”。他的詩多善寫羁旅之情。有《李群玉詩集》。

在《勸人廬山讀書》詩中,詩人提出了“片玉若磨唯轉瑩”的觀點。一塊美玉隻有經過精心的打磨,才能顯示出晶瑩的面貌,才能發出奪目的光彩。詩人暗用了孔子“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把學子比喻成“玉”,依然是對學子的贊美。學子天生就是一塊好材料,但還欠點功夫,差一個環節——需要打磨。如何去打磨?去廬山讀書吧,那裡才是你成才的搖籃和沃土。與自己的前途相比,道路遙遠又算得了什麼呢?


 

勸人廬山讀書

憐君少隽利如鋒,氣爽神清刻骨聰。

片玉若磨唯轉瑩,莫辭雲水入廬峰。


玉不琢不成器——

片玉若磨唯轉瑩莫辭雲水入廬峰

從這首詩反映的内容看,似乎有一個後生要去廬山讀書,但是路途遙遠,前路漫漫,流露出畏難情緒。詩人寫這首詩正是為了鼓勵他,讓他珍惜機會,克服困難,義無反顧地到廬山去求學。

詩人勸勉的學子為什麼要去廬山讀書呢?這裡有一個背景。廬山,又稱匡山,相傳在殷周時有匡姓兄弟二人結廬于此隐居讀書,所以後來把此山稱為廬山或匡廬。廬山在江西省北部,鄱陽湖畔、長江之濱,風景秀麗,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很多詩人都去過廬山,并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詩篇。諸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貞元年間,江州刺史李渤青年時期曾經與他的哥哥李涉一起在廬山栖賢寺一帶讀書。李渤養了一隻白鹿,外出學習、走訪、遊覽時,他常常把白鹿帶在身邊,時人稱其為“白鹿先生”。李渤兄弟讀書的地方,位于廬山五老峰下,其地形四圍如洞,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白鹿洞”。長慶年間(821-824),李渤任江州刺史,他在自己兄弟倆曾經讀書學習的白鹿洞修建亭台樓榭,栽植花木,興辦講座。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時,成為四方讀書人向往的遊學之地。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白鹿洞書院”。大約在940年,南唐政權在李渤兄弟隐居讀書的地方建立學館,稱為“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是一所與金陵國子監類似的高等學府。北宋初年,江州鄉賢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由此而來,并逐步發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軍,興複白鹿洞書院,使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廬山白鹿洞因為李渤兄弟的讀書成才故事而聲名大振,文人墨客、莘莘學子,心向往之。李群玉勸勉的學子,當屬于這種類型。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詩人是如何鼓勵這位學子的。

“憐君少隽利如鋒,氣爽神清刻骨聰”。少年才俊,銳利如鋒;氣爽神清,天姿聰穎。顯然學子正處于“盛年”,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這是一生最好的時光,是讀書學習的最佳季節。然而,“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應該如何才能不負這美好的年華、寶貴的時光呢?

“片玉若磨唯轉瑩”,一塊美玉隻有經過精心的打磨,才能顯示出晶瑩的面貌,才能發出奪目的光彩。這裡詩人暗用了孔子“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把學子比喻成“玉”,依然是對學子的贊美。學子天生就是一塊好材料,但還欠點功夫,差一個環節——需要打磨。如何去打磨?去廬山讀書吧,那裡才是你成才的搖籃和沃土。與自己的前途相比,道路遙遠又算得了什麼呢?

全詩四句,寫得晶瑩剔透,入情入理,極具鼓動性。讀罷此詩,仿佛看到了那位學子背上行囊,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廬山讀書的旅途!

唐代詩人李群玉的詩寫的清越古雅,草書寫得也特别棒,而且還會吹笙,用現在的話說,是多才多藝的“才子”。然而,在唐詩的國度裡,才子如雲,李群玉的名聲并不大,甚至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不過,他确實是一個很有特點的讀書人。

他生性曠達,“白鶴高飛不逐群,嵇康琴酒鮑照文。此身未有栖歸處,天下人間一片雲”,專以吟詠自适,不樂仕進。杜牧遊曆澧州,欽佩他的詩名和才氣,勸他參加科舉考試。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舉考試落第,從此再沒參加科考。

他先是“蟄居”,“十年侶龜魚,垂頭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風情不僅熨平了他赴舉蒙辱的受傷心靈,而且給了他創作靈感,創作了《秋登涔陽城》《南莊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詩歌。繼而“漫遊”,其足迹遍及江表、荊州、巴蜀以及粵桂,結識了政要李虞、裴休和著名詩人李商隐,與詩人方幹、姚合、段成式等成為好朋友。這一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羁旅詩和山水詩,“詩筆遒麗,文體豐妍”。

杜牧臨終前向巡視湖南的裴休薦舉李群玉。李群玉于會昌三年至六年、大中六年至八年兩度入幕府,受到裴休的禮遇和器重。後來,裴休官至丞相,與令狐绹一起向朝廷推薦李群玉。令狐绹親自撰寫《薦處士李群玉狀》,倍加稱贊:“佳句流傳于衆口,芳聲籍甚于一時”。李群玉受到鼓勵,向唐宣宗獻詩三百首,唐宣宗诏谕:“所進歌詩,異常高雅”,授弘文館校書郎。但僅三年,因為他“讦直上書”“傲盡公侯”,厭倦官場爾虞我詐的生活,毅然辭職南歸。他寫的《出春明門》一詩,直言心中的憤懑:“本不将心挂名利,亦無情意在樊籠。鹿裘藜杖且歸去,富貴榮華春夢中。”

南歸途中,李群玉經過位于湘陰的祭祀娥皇、女英二妃的黃陵廟,題詩一首。是夜投宿旅棧,夢見與二妃互叙情好,并相邀兩年之後“遊于汗漫”。大中十二年,李群玉離開澧州,再次東遊,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履行了兩年前與二妃的承諾。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準著名詩人韋莊的奏請,承認李群玉為“遺賢”,追賜進士及第。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詩人。同代著名詩人周樸稱贊說:“群玉詩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段成式《哭李群玉》詩:“明時不作祢衡死,傲盡公卿歸九泉。”另一著名詩人李頻也說他是“逍遙蓬閣吏,才子複詩流。” 

李群玉還有一首小詩,寫得清新典雅,讓人愛不釋手。其詩為《書院二小松》:“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