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跑5公裡(2024003)
今天早起,我随手拿起《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最近重溫《微習慣》,也就順道找出了家裡與習慣内容有關的書籍。
書是常看常新。我翻開以前在簡書留下的讀書筆記。那是我在2019年的7月參加同讀後完成的高老師布置的思考題。
屈指一算,讀書筆記距今快4年了。我就是從4年前開始啟動讀書的。也開始慢慢地把書中提到的一些好習慣替代壞習慣,用于生活中。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給了我一個地圖,指明了一個方向。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并不是作者史蒂芬·柯維自己創造的,而是他根據衆人的智慧及實踐結果總結歸納j和提煉驗證出來的。對我們現代人都适用。過了4年,此書讀起來,我仍有許多感慨和收獲。
跑步也是我的新習慣之一。過去上學,我最怕長跑,後來成年,我是斷斷續續地短跑。今年,我希望把跑步再次植入到我的大腦中,成為無意識的一種習慣。
今天的天氣預報是“輕度污染”,指數沒有超過150,那就出門跑步吧。
如果超過150,是我目前的認知還不能接受,也就不跑步了。
把每天跑步30分鐘作為就和老年人散步一樣的習慣。
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勵志行動,我的跑步也是一種記錄。同時我也在傳播我認可的一種健康觀。
都說身體重要,都說要重視健康,那麼如何落實在行動上呢?跑步是善待身體的運動項目之一。
今天我依舊是跑了5公裡。
第1公裡,我跑得很輕松。
第2公裡,腦子就在思索該跑什麼樣的路線?決定還是折返跑。繞圈跑過的十字路口紅綠燈較多。
3公裡的時候,我就在注意聽跑步軟件的提示音。3公裡,剛好過了前方的人行天橋。
我路過一個小區門口的公交車站。有一位穿着天藍色校服、背着黑色大書包的男孩子,站在那裡等車。他嘴裡還在大聲重複着單詞。
學英語也是一種重複。跑步也是一種重複。我們都在為自己的小目标努力着。
3公裡的時候,我開始有一點疲憊了。不斷地提醒自己擺臂。
又想到了在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裡優秀的體育王老師在操場上輔導田徑長跑隊員擺臂的畫面。那個擅長長跑的、個子矮小的宋同學不知現在還跑步否?她手臂上綁着兩根彈力帶,快速擺臂的樣子,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
這和我在健身房教練強調放松時擺臂,也是一個道理。擺臂能給跑步助力,同時也讓身體的關節回歸正位。
如果不跑步,每天做做前後擺臂的動作也是一種放松方式呢。
到了4公裡,我的手機報數。我還以為是5公裡呢。看來,我的身體是多麼渴望結束這個跑步啊。
最後的1公裡,也正是戰勝自己的時候。想當初跑3公裡都是那麼難,如今在4~5公裡的時候又覺得難。難度延後了,證明心肺功能和體能進步了。
昨天也是到了這個坎,有幾個紅綠燈幫助,我挺了過去。
今天折返跑,此刻沒有紅綠燈,那麼就要靠自己加速了。還好最後一公裡,6分02秒,比4公裡的速度更快了。
人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在超越自己的過程中獲得了滿足感。這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
今天我是從3公裡開始折返的。還留有走路的餘地。一邊走一邊輸入今天的跑步記錄,完成今天的日更。
生命在于過程、在于體驗和經驗。而我們的大腦不靠譜,往往記錄的都是記憶自我,并且誇大了痛苦的記憶。并且會用記憶自我做決策,常常不理性。
記憶自我記住的是總體與大概。人是用峰終定律來儲存記憶的。有時,它會把我們美好的過程遺漏,有時總結概括的記憶是那些刺激較深的畫面,會有不好的感受留出來。但它們不是當下真相。
因此,生活中主動留下這些記錄,留下此刻的感受過程,是給自己的大腦添加積極美好的原材料。待回看翻閱時,那些快樂場面就會浮現,比在記憶裡的那些自我的形象靠譜多了。
啰哩啰嗦想表達啥呢?
跑步是好習慣。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微習慣》,明白原理,習慣自來。
留下碎碎念的感受很重要,否則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去寫日更,留下美好感覺,讓痛苦随風而逝。
明白峰終定律的威力。去看《思考,快與慢》,一本了解自己,幫助選擇、判斷和決策的好書。
- 上一篇 俞敏洪:成為一個國際人才,需要做的準備
- 下一篇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節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