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一句詩而讀完整首詩?
遇見是緣。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擦肩而過。當我們與好的詩歌相遇時,也許會産生某些情感共鳴,因為詩句背後站着有血有肉的靈魂,我們與之對話的,是詩人及他背後的整個世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今天來聊聊關于因為被部分詩句所吸引,進而對整首詩或詩人産生濃厚興趣的閱讀體驗!
1、
初識《詩經》之美,
始于《蒹葭》
《蒹葭》最适合秋天讀,熟透的草木趨于澄明,秋天是适合抒情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被後世所贊揚的“賦、比、興”手法在這首詩已被純熟使用。表達思念之情以前,先借蒼茫蘆葦渲染感情基調,避免了直露,對情感的抒發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第一句的描寫就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往下讀!
相同的描述手法被重複使用,但主題也不僅僅限于男女之情。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碩鼠碩鼠,勿食我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人物對象有貴族也有平民,也涉及農事和諷喻。所以,一部《詩經》讀下來,不僅僅可以多識草木蟲魚之名,還可以遍覽西周至春秋時代社會各層面的風貌人情。
2、
一朵菊花,
是我喜歡陶淵明的開始!
自從菊花出現在陶淵明的詩中,菊花的品味和身價便被驟然提高。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喜歡這朵出現在陶詩中的“菊花”。陶淵明和菊花對視時,有着來自靈魂的默契。簡單美好,悠然自得!
南山不在遠處,而在陶淵明的心裡。就如眼前這觸手可及的菊花,
心裡有詩,所見之景皆為詩。
要把簡單的事物寫得不簡單,依賴于陶淵明洗淨鉛華之後的質樸純真!
玄言詩淡乎寡味,而陶詩将視角對準田園生活的日常事物,詩意流淌,境界高妙。
他的人格和詩風,受到後世敬仰,卻難以被模仿,更别提超越!
3、
倉央嘉措的秘密太多,
雪山也藏不住他的傳說。
這是我最喜歡的倉央嘉措的一句詩,似乎概括了他傳奇的一生。
一個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他是雪域之王,擁有着看似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榮耀。也是被囚禁在布達拉宮的文藝青年,寫透徹世事的詩歌。他研究學習佛法,卻掙脫不了權利的枷鎖。而世間都在傳說他的爛漫不羁,半夜會溜出布達拉宮喝酒飲樂。
倉央嘉措的一生都是迷,像山頂終年不化的積雪。他最後的歸宿是被蓄意殺害還是雲遊四方,無法考證,各種傳說至今仍然流淌在雪域高原。
4、
因一首《遠和近》,
而注意到顧城這個人!
遠和近,既是物理的空間距離,也是心理的情感距離。我喜歡這首小詩,它把人與人之間複雜微妙的關系,借助雲朵進行闡釋,試圖讓抽象事物變得具體可感。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顧城被同期的舒婷譽為“童話詩人”,他心裡似乎總是住着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總是對稀松平常的事物充滿着好奇心,以詩心觸碰萬物的真谛。
在謝烨的精心保護下,顧城一直漫遊于自己的詩歌王國之中。甚至想要按照自己的想象複刻“女兒國”,然而這是瘋狂的,是違悖人性的,“童話詩人”的形象也在我心裡瞬間坍塌。
5、
木心的金句很多,
但最愛這一句!
木心剛結束牢獄之災,卻得知母親在兩年前已經去世的噩耗。于是他寫下這句詩:
不知原諒什麼,
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木心的金句很多,但我唯愛這一句。
在他的文字裡,時間和空間被放得無窮大,卻盡可能和苦難保持距離,也拒絕控訴。
而他颠沛流離的一生才是一句句金句的注腳。
錦衣玉食的他,到了十來歲,還沒有獨自上街的經驗。他是烏鎮的翩翩貴族公子,在莫幹山沉浸讀書寫作,深雪相伴,夜虎來訪。後來卻淪為階下囚,在獄中折斷了三根手指。
五十歲後漂流到海外,白天出門給人修鐘表,晚上重啟寫作,還開了畫展。漫遊歐洲時,白發也擋不住他的精神矍铄,信步遊走于有故事感的街頭。
暮年受邀回到烏鎮安度晚年,病榻上虛弱不堪的木心,驚恐地呼喊:叫他們不要來捉我!
6、
辛絲波卡奉行的哲理,
不确定才是常态!
這句詩來自于諾貝爾獲獎詩人辛絲波卡:
我們何其幸運,
無法确知自己生活在怎樣的世界。
當我們都急于得到答案、熱衷定義世界時。這首詩也許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角。
不确定才是常态,不以偏概全,也不妄下定論,尊重每一朵花的成長。
洞察世事是一種睿智,但是與世界保持距離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
保持謙遜、保持求知欲,但絕不喪失對世界的好奇。能夠發自内心感到平和的喜悅,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幸運!
全知全能并不一定能讓我們收獲幸福,對世界充滿好奇、不喪失熱情,才是與世界相處的最好模式吧!
所以說是否感到快樂,不在于世界是否美好。而是我自己是否願意以快樂的心境看待萬事萬物!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