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曆程王陽明《王陽明傳》

...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這本書買來很久,久到購書動機都遺忘了。也許是湊單,也許是因《明朝那些事兒》,也不排除是因前幾年的心學潮流的影響,總之,這本書買回來帶着塑封靜靜待在書架上好幾年。拆封之後,不到一周被我如饑似渴地狼吐虎咽。

讀書的過程所有注意力都被王陽明的經曆所吸引,但心中也是帶着問題的——王陽明心學的發展曆程。雖對作者有些微詞,但不得不承認他将野史和正史結合在一起講故事的方式很是引人入勝,讓讀者在故事發展中走進并了解王陽明。王陽明的心學曆程大緻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聖心初種——要做能安邦定國、濟世救民的通儒。年少的王守仁天資聰穎還不夠,而是異常聰穎。因愛好廣泛到在狀元父親眼裡已是玩物喪志的地步,在和父親對話時,王守仁申辯出自己做通儒的信念。同時,在和老師讨論時又說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自年少起,王守仁已經與很多讀書人有了根本的區别。

第二階段:格物緻知——聖人必可學而至。已經成家的王守仁拜訪婁諒,點破了王守仁内心的向往,找到追尋“内聖”的鑰匙,格物緻知。王守仁從爺爺喜歡的竹子開始格起,期望從中看到整個世界,進而掌握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然而,王守仁格竹七天之後,因過度勞累病倒也完全沒悟出竹子和天地萬物的道理,意味着此路不通。王守仁因此對朱熹學說産生懷疑——至少“格物緻知”并非通往聖人之境的大道,而且很容易讓人産生誤解。

第三階段:第一個轉折點——雕琢辭章與經世緻用。王守仁在工作之餘從未停止過對聖賢的追求,佛家和道教思想為他的聖人之路添磚增瓦。到了31歲,在文學改良的推敲字句中,王守仁意識到聖賢之道不在于雕琢辭章,做表面文章,而在于悟透世間大道,在于經世緻用。

第四階段:虛空變為實有,全新的儒學到來。“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斷滅種性矣”。人活在世間是需要有所擔當的,不能抛棄親情和該盡的責任。“虎跑寺中一語驚醒夢中人”,是王陽明思想的切實運用。

第五階段: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龍場艱難困苦的三年,加上之前所有經曆和追尋,聖胎終結。“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世界的本原。直白的說,在其心學理論中,心即理,人人内心皆存在着良知,皆有聖賢潛質,每個人都能通過自我砥砺進入聖賢境界。自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學理論日漸成熟——心外無理決定了要重在行動、重在實踐,并在實踐中運用和驗證心中之理。

第六階段:心學理論更趨完整——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正德十六年九月到嘉靖六年九月,王陽明從事教育整整六年,他的心學理論在傳播和實踐中熠熠閃光,他的人格魅力、心學理論和經世之功讓他圓了聖果。

“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田,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摸骨神相的批語曾激勵了少年王守仁,而王陽明則用他的一生書證明了相士的高深道行,好一個相互成就!

阿淼寫于2024年5月11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