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二)告子下篇4——君子不亮②:逐字稿4

接下來,“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丹就是白圭的自稱,白圭的名字叫丹,他說我呀,我治水比大禹強,大禹治水是非常有名的,所有的人都稱贊大禹治水的能力很強,但是白圭說我治水比他強。

“孟子曰:‘子過矣’”,你說錯了。“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壑是什麼呢?大坑,大坑用來積攢這些水,所以禹以四海為壑。就是他按照這個水疏通了以後,把這個水流向四海當中去,這時候這個水各歸其位了,就不會再有洪水泛濫了。

“而吾子以鄰國為壑”,各位注意,這裡邊有個成語叫以鄰為壑,就從這兒來的,就是你說你治水厲害,我還不知道嗎?你是把水全都引到别的國家去了,你為了保護你的國家不被水淹,你築起一個大壩,然後這水過不來,全部淹到旁邊的國家去了,這個叫以鄰為壑。你是把他們當作處理洪水的大溝了。

“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就是這個水一旦逆行,就稱作洚水,洚水就是很大的水,這個很大的水就是洪水。“仁人之所惡也”,這是有仁心的人都所厭惡的事情。“君子過矣”,就是你所做的事根本不是治水,而是把水患推向了别的國家,你把這些痛苦推到别的國家,對于治水這件事沒有任何好處,這個是所有人都所厭惡的事情,所以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吾子過矣”。

合作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面對自然的時候,《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是比爾·蓋茨寫的書。這書就是講說,氣候這個東西,是全世界必須一塊兒做的事,所有國家都在努力。有一個國家在不斷地排放,這時候你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所以必須得達成一緻,不能夠以鄰為壑。

如果你排洩洪水以鄰為壑,最起碼你還要做一些事,你還要做一些挖溝,築壩這樣的事。如果你在排放大氣這件事上以鄰為壑,你根本不需要做什麼事,你就隻需要排放就好了,整個地球會因此變得更糟糕。

而如果有一個國家這樣做,别的國家争相效仿,大家如果都怕吃虧,通通往大氣裡邊排放溫室氣體,那我們這個地球可能過不了幾十年,就已經不适合人類居住了。

所以白圭的做法是一個以鄰為壑的做法,這是不值得提倡的,而孟子認為說,你不能夠以鄰為壑,而應該跟大家展開合作,這才是真正治理水患的方法,大禹是對的。

接下來隻有一句,“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這句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亮可以寫成原諒的那個諒,這個亮就是誠信的意思。但是孟子曾經說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就是一個人僅僅誠信看起來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關于這個話題呢,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比如說君子貞而不諒,就是君子并不以諒為美德,并不以誠信為最高準則,所以第一種解釋就是君子不亮,亮不是一個好事,君子并不是一個完全遵守信用的人。

“惡乎執”就是那麼有什麼執着的呢?為什麼非得那麼執着呢?當一個人極其執着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在孟子看來這是不對的,因為君子并不需要諒,叫君子“貞而不諒”。“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你可以變通。

你就像我們前面講的,說父母做了大的錯事,你可以埋怨;父母做了小的錯事,你可以包容。你怎麼能夠說,這裡邊需要執着的原則是什麼呢?

但是另外一種解釋,把這個諒作為了一個好的東西來呈現,就是《論語》當中講,“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朋友很誠信,這也是一個好的素質,所以如果你把亮理解成為一個優秀的素質的話,這句話就變成了“君子不亮,惡乎執”,如果一個君子不誠信的話,他還有什麼操守呢?還有什麼能夠去把握的東西呢?這個誠信是最起碼的一個原則,最起碼的一個準則,你如果連這個誠信都把握不住,那你還把握什麼?這個就無所取材了。

所以這個話,古往今來争執都很多,就是很多不同的觀點,基本上最大的就這兩類,一類是認為君子應該亮,一類是認為君子就是不應該亮,應該通權達變。我個人會傾向于第一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君子不亮,惡乎執”,就是不要太過執着,不需要唯一以誠信為标準來對待自己,這兩種解釋古人都有支持者,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