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

唐有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宋有蘇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一直是全國人民的心頭好。

作為嶺南人,每年都能輕易吃到荔枝,反而讓天生把熱氣挂嘴邊的嶺南人避而遠之。所謂“一顆荔枝三把火”,估計大家偶爾也就嘗嘗鮮,絕對不敢一飽口福。再者,現在的冷鍊物流技術運用成熟廣泛,荔枝一旦上市了,全國各地都能吃上新鮮的荔枝,當然就風靡全國。

但在古代,在嶺南還是南蠻之地時,交通如此不便,北方的主想要嘗到新鮮荔枝,即使唐明皇這樣尊貴的存在,想讨楊貴妃歡心,在生辰之日送上新鮮荔枝,操作難度系數也是相當高的。

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這樣的特定情況下,如何才能從五千多公裡外的嶺南将新鮮的荔枝送達長安?

這樣的難題,就是《成安的荔枝》男主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馬親王的書不可能隻是探讨運輸路線和方法,自然是将唐朝的官場生态,爾虞我詐也一一呈現,最終的結果,隻能将老實人逼不老實。

馬伯庸用十一天的時間就完成如此佳作,通過小人物視角展開,對曆史事件進行闡述或構思,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打工人的不容易,真是應了“一世功成萬頭秃”,為了完成一件勞民傷财的任務,背後是多少小人物的辛酸。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