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小心三種“怨”
《列子》:
孤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
(孤丘的一位高人問孫叔敖:“人有三種怨恨,你知道嗎?”
孫叔敖問:“是什麼呀?”
高人回答說:“爵位高的人,人們妒忌他;官位高的人,上司厭惡他;福祿厚的人,抱怨随着他。)
一怨:人妒
有兩句話說得好:
“女無美惡,入宮見妒”,意思是說女人無論長得美醜,隻要得了皇帝的寵幸,别人就開始妒忌她了。
“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的意思是男人(一般指讀書人)不管是賢良還是不賢,一旦入了朝堂,做了官,就有人開始在他背後說風涼話,開始嫉妒他了。
身在高位時,一定要防止被人妒,要時刻提醒自己謙虛待人,還要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
劉備做小官時,有個刺客扮做乞丐來行乞。
劉備不光好好招待他,還噓寒問暖,把刺客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說出了自己來此的真正目的。
劉備聽後不但沒有讓人抓刺客,還說刺客也是為了生活,身不由己。
劉備真是後世人學習的榜樣。
唐朝的郭子儀被當時的宦官魚朝恩一再誣陷、陷害,甚至魚朝恩還讓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郭子儀都用智慧“團結”了魚朝恩。
《禮記》告訴我們要“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表彰突出别人的善,誇大、贊美别人的功。)
身居高位,别把自己當回事,妒可遠之。
二怨:主惡
讓“主人”讨厭的“官大”之人,基本上都是功高震主的人。
現實中和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個深谙此道的聰明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張。
由于小張的高學曆,他一上任,比他學曆低的領導拍着他的肩膀說:
“我的位置很快就是你的了。”
小張知道自己給領導造成了壓力,他在工作中處處低調。
經常暗地裡提醒領導某某事該怎麼做,該怎麼向更高的領導彙報,包括他的領導出差時,小張也是該請示的請示,該問的問,得到領導的同意後他才着手自己該做的事。
一段時間下來後,小張的領導知道小張不會“功高震主”,兩人的關系非常融洽,一起把部門業務做的井井有條,在他們的帶領下,整個公司的業績蒸蒸日上。
急流勇退或隐藏鋒芒,是格局,也是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智慧。
三怨:怨逮
拿薪水多的人,肯定是某些方面比較突出的人。
一旦出問題,大家都會把原因歸咎到他身上去,誰讓你拿到錢多呢?
南懷瑾教授就說,别說職位高了,就是年齡大了,有點知名度,說話辦事都得慎之又慎的,生怕被人挑出毛病來。
除了說話辦事,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的,如果哪天摔倒了,在地上打了個滾,第二天被報道了……
南懷瑾大師幽默地總結說,人生到此不好玩。
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公司的銷冠一旦業績下滑就會被非議,一直保持銷冠的地位也會被非議。
大家不是說他為了業績出賣良心就是說他偶爾的運氣使然而已。
一個新入職的高層,也會被認為是走後門或拉關系的原因,還會被領導施加更大的壓力。
……
網上有句話說,流言蜚語如同黑暗中的利劍,不擇手段的傷人至深。
走自己的路,讓别人去說吧。别人走的路,我們不去說。
結語
地位高、職位高、工資高都會讓麻煩和非議不請自來。
但不能為了逃避麻煩和非議而放棄正當的努力。
《天道》中的丁元英說:
“在低位時,别把自己不當人,在高位時,别把自己太當人。”
人在人情在,人死兩丢開。
保持初心永遠做自己。
我是紅苓,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改變、成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