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局外人》

在讀法國大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應該是重讀,我印象裡很多年以前讀過,否則腦子裡不應該知道大緻故事是怎樣的。

昨天特意去市圖書館借的。近來發覺圖書館要比書店好很多,畢竟沒有太多的商業訴求,書籍擺在這裡似乎更合适了——有時間感。

“英法文學”一欄我用手指探尋着找到了加缪的書架欄,版本最多的要數《鼠疫》和《局外人》。我很快選了一本由柳鳴九翻譯的精裝《局外人》。雖然精裝,但時間也早了,封面有明顯水幹了之後紙張特有的褶皺。又順便看了看書架上的其他書,圖書館的有趣之處在于總能發現更多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而書店是求利的,過于不名的作者就很難被看到了。

由于帶着和朋友探讨的目的,探讨就是要輸出,所以讀起來十分認真。帶着認真的閱讀顯然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東西,尤其是細節中。比如在第七頁中有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描述,作者說主人公“背後有一個人,這讓我很不自在”。這個感受我實在是太過能體會了,這是個心思細膩、複雜且敏感的主人公。曾經學習畫畫的我,經常被背後站人的情況所煎熬。

由于如今的書籍越來越多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把書讀完,除了金克木(他有本書叫《書讀完了》),這是個玩笑話,也是另一個話題。所以,每當我捧起一本書時,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有限的時間裡我為什麼會讀這一本而非另一本;它對我有什麼意義呢,讀罷之後有什麼收獲呢。這是貫穿始終的問題對我來說。要和朋友探讨,涉及到輸出,就更會問這個問題,一本1942年就出版的法國小說和我有多大關系呢,和今天這個時代以及人們有多大關系呢;讀者們可不可以不選擇讀《局外人》,轉讀其他書呢。

沒有書是非讀不可的,當然可以讀任何書。但既然讀了,就必然要找一些意義或收獲或啟發,我覺得這不是功利思想。我得很認真繼續讀下去,慢慢窺探并試圖尋找答案,哪怕是個不太清晰的答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