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第三十三篇 評熱病論
【原文】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辄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1,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2。今邪氣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辄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3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4;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5。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真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6,面附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幹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卧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帝曰:善。
【注釋】
1、陰陽交:五髒之精,名曰陰精也。虛邪賊風,名曰陽邪也。陰陽交,犯虛邪賊風,先交五髒之精于表,陽分腠理,三陽受之,故感寒熱僵直;陽分腠理不敵,陽邪侵深,與五髒之精交于三陰;若三陰不敵,則陽邪攻五髒矣,若五髒俱受其侵,實而不虛,中氣不通,内外閉塞,則陰絕神亡,死矣。
2、“岐伯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一為榮衛之交而出,此皆為五髒之精也;二為榮衛之氣與虛邪賊風之交而出,榮為之氣,五髒之精也。胃納天地萬物之精而煉之,以其精養五髒六腑。故岐伯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3、《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汗者,陰陽之交而出者也。今五髒之氣與虛邪賊風交,汗出而脈躁盛,是為陰不勝陽也,故曰死。若逢其時,外以針刺之道洩其陽邪,内以毒藥固其陰精,則邪不勝正,内外不争,陰陽和合,和一而已。
4、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犯虛邪賊風,陰陽相交則汗出,汗出則内外皆通順和一,汗出而煩滿,煩滿,心氣不順也。心氣者,宜沉靜,以下為順,以上為逆,心煩滿,心氣逆上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邪熱犯,則太陽受之,少陰為之所感,陰熱而躁,故其氣逆而不降。
5、勞風:勞風,榮衛之氣交而汗出,遇虛邪賊風于表也,故勞風傷于肺,治于肺下,以其氣攻邪風也,汗出而已。
6、腎風:腎者,滿而不虛,藏而不露也。腎風者,刺不當時,刺洩緻虛,虛則少氣,少氣則陰不足而陽有餘,故少氣身熱。
止一箴言
1、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之氣,俞而為雨。汗出者,陰陽之氣,交合于表,出則為汗。五髒之精,化榮衛之氣,布于形表,濁者出而為汗,清者内以養形。虛邪賊風犯,與榮衛之氣争,虛邪賊風者,外也,陽也,榮衛之氣,内也,陰也,故虛邪賊風與榮衛之氣争,則為陰陽之交,陰陽交,則化而為汗也。陰勝,則汗止病愈;陽勝,則交于經脈,再勝,則交于五髒,危矣。
2、針刺之道,洩陽實而避陰虛,逆之則危。邪之所湊,陰必虛之,陰虛則内毒藥以固其本,外刺以洩其邪,中陽動以助之,合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陰陽之力,洩虛邪賊風,汗出而已。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内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 上一篇 《西方哲學史講義》QAS讀書筆記
- 下一篇 今日小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