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第二十四篇 血氣形志論
【原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1,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田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俞2,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複下一度,心之俞也;複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複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髒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注釋】
1、陽明常多氣多血:原文為“陽明常多氣少血”,但依據其【譯文】及後“刺陽明出血氣”,可知其實應為“陽明常多氣多血”。
2、背俞:心肝脾肺腎五髒皆有門戶于背,本段詳細介紹各俞之所在,以及探尋之法。
止一箴言
1、人行天地之間,以萬物為養,外感虛邪賊風而病,内因形苦志苦而病。形苦者,因于勞;志苦者,傷于神。故形苦則以熨引、按摩、醪藥,順其血氣。志苦則以針砭、毒藥攻其内,和陰陽,暢血氣。
2、老子曰:“天之道,損有餘,益不足。”醫家以補洩之法行“天人合一”之道,故針刺之法,有餘者洩之,不足者補之,血多者出血,氣盛者出氣,和一而已。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内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