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蘇颋
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鬥懸。
細草偏承回辇處,飛花故落奉觞前。
宸遊對此歡無極,鳥弄歌聲雜管弦。
望春宮是長安南郊的一處行宮,緊鄰終南山。皇帝駕臨望春宮遊玩,命随行的臣子賦詩助興,于是有了這首詩。
“奉和”即奉皇命應和作詩,皇帝駕臨某處,古時稱之為“幸”。
這首詩用景物襯托,将花鳥做拟人化處理,巧妙地将對皇帝的奉承和歌功頌德融入其中,頗見文字上的精巧。
首聯先概括總結事由,“晴日柳含煙”幾個字,已經将那種春日的和煦和溫暖宜人,初步地加以描畫。
颔聯描寫登上行宮後所見:南見終南山,北望則可見紫禁城巍峨聳立,上懸北鬥星,營造出一種安穩強盛的社會氛圍。
頸聯最為精彩:皇帝的玉辇所過,地上的小草歡喜迎接;皇帝舉起酒杯,片片花瓣都飄落面前。這是一種怎樣心曠神怡的景象!
作者在這裡有“細草”、“落花”暗喻自己,将對皇帝恩典的感激和奉迎加以藝術化表達,顯得别緻而不顯露骨直白。
詩的尾聯,以歌頌這個安定繁榮的盛世作結:聽聞皇帝來此,就連那些莺鳥都紛紛前來祝福,伴着管弦樂曲,唱起歌來。
作者蘇颋(670-727),字廷碩,京兆武功(今屬陝西)人。武則天朝進士,襲封許國公。開元間居相位時,與宋璟合作,共理政事,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
蘇颋當時和張說(封燕國公)并稱為“燕許大手筆”,原有集,已佚,現存《蘇廷碩集》,系後人所輯。
- 上一篇 齊心協力,讓簡書走得更穩更遠
- 下一篇 淑曼 ‖ 德天跨國瀑布最深的情入最深的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