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明神算師劉伯溫》(js028-r2413)

近日,讀了張曉珉著的《大明神算師劉伯溫》。

張曉珉,北京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作品有《曾國藩成功的秘密》《胡雪岩經商的智慧》《宋朝果然很有料》《别笑,這是另一半大清史》等。

...

劉伯溫,生于公元1311年,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

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天下,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被太祖皇帝封為誠意伯。

傳說中的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撰作的《燒餅歌》更是一部神奇的預言書,以至于在民間被認為是上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人。

後世的人們也總是把他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比較:“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此書結合史料,作者以獨特的眼光和角度,相對客觀地記錄和評述了劉伯溫的一生,可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相對真實的劉伯溫。

劉伯溫從小聰明好學。據說他的學習能力超強,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被鄉裡稱為神童。

十四歲入郡學讀書時,由于超強的閱讀能力和記憶力,讓老師們刮目相看。

劉伯溫十七歲時,開始接受儒家通經緻用的教育。他博覽群書,潛心鑽研兵法、數學和天文曆法等。

二十三歲時考中進士,之後正式入仕為官,被當時的元朝政府授予正八品的縣丞一職。

劉伯溫為人正直,在擔任縣丞協助縣令處理本縣政務期間,體察民情,懲辦鄉村惡霸,治理縣衙的貪贓枉法,使全縣的社會風氣得到了好轉。但由于他執法嚴明,地主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有人想陷害他。

劉伯溫的仕途之路較為坎坷。本想一腔熱血報國為民,可元朝政府黑暗腐敗,劉伯溫空有一身抱負。

年輕正直的他,一氣之下辭官回家當起了私塾的老師,後元朝廷又讓他擔任江浙儒副提舉、行省考試官等職務。

後因其檢舉監察禦史,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擠再次辭官,過起了隐居的生活,以教書來維持生活。

四年後,元朝朝廷再次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以協助當地政府平定方國珍等。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所做作為,與他人意見不合,劉伯溫一怒之下再次辭官。

這三次為官經曆證明,劉伯溫确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以至于元朝廷多次對他提攜使用。

...

公元1360年,在家閑居幾年的劉伯溫,被時為起義農民軍的領袖朱元璋請到了應天(南京),成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重要謀臣。

朱元璋先後收拾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後,劉伯溫參與制定了朱元璋的滅元計劃。

劉伯溫對朱元璋真正的貢獻,除了出謀劃策替朱元璋掃平了無數的強敵外,他還為朱元璋指明了革命的“方向”,為朱元璋的成功開啟了一條光明無比的大道。

紅巾起義軍的基本問題是:消滅地主階級,堅決反對地主壓迫。因而,雖然元朝統治者的力量已經不夠強大,但因為反對地主階級,起義軍得到了地主階級——那些占據四方的地主武裝的強烈反抗抵抗。

朱元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飽受地主壓迫和剝削的農民,所以他打骨子裡恨透這些地主,更是将反對地主、消滅剝削,作為一生的夙願。

但問題是反封建、建立民主這種口号,是近代才提出來的嶄新事物,幾百年前的古人怎麼可能會知道?在當時背景下,如果想讓朱元璋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推翻地主階級,建立一個民主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這個時候,劉伯溫帶來了解決這道問題的“完美答案”。

劉伯溫:“陛下,您要記住,您真正要痛恨的人,不是這些地主階級,而是另有其人。

朱元璋:“誰?”

劉伯溫:“這個腐朽、殘暴、無能的大元王朝!”

朱元璋:“原來如此!”

不要小看劉伯溫這種偷換概念的說辭,他的這番話,說得朱元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朱元璋清楚地意識到造成自己家破人亡、背井離鄉慘劇的,正是這個腐朽無能的大元王朝,如果自己建立了一個國家,就能讓所有人民都過上好日子了。

當然了,隻要封建制度還存在,“所有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隻能是朱元璋的一個美好夢想。但是,就是從這一刻起,朱元璋徹底推翻了紅巾軍的那套政策,開始建立一套新的“國策”:推翻大元王朝,建立一個屬于漢人的天下。

在劉伯溫這條計謀下,朱元璋提出了“驅除鞑虜、恢複漢室”的口号,對地主階級抛出了橄榄枝。這些地主階級也根本沒有拒絕的理由,立刻投靠到了朱元璋的門下。

因為對于他們而言,在朱元璋的新政策下,與其給這個殘暴不仁的元王朝殉葬,不如全心全意地為朱元璋服務,這樣不僅能夠得到朱元璋的保護,還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地主階級不僅找到了一個歸宿,而且開始全心全意跟朱元璋合作了。而朱元璋自己不僅獲得了一大筆政治資本,而且還找到了一條統一天下的道路。

在這件事情過後,朱元璋拉着劉伯溫的雙手,用當年曹操感謝賈诩的話說道:“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就是說:“使我能夠取信于天下的人,隻能是先生了”。可見,朱元璋此時此刻對劉伯溫是多麼的感激和信任。

...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作為一個靠武力征服天下的皇帝,非常清楚如果想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控制軍隊,不讓軍權落入他人之手。

劉伯溫提出了“屯田養兵”的策略,較好地解決了軍隊三個問題:軍隊的來源問題、軍隊的糧草問題、軍隊的歸屬問題。

屯田養兵的三個好處是:不用花錢,不用養兵,因“将不專兵、軍不私将”而不怕将軍造反,這正是朱元璋想要的。單憑這一點,劉伯溫就不愧為一代名臣,萬古流芳。

朱元璋曾想讓劉伯溫擔任丞相,被劉伯溫拒絕了。丞相李善長退居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也都獲罪了。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了風寒。後來便去世了,而關于劉伯溫的死因就有許多說法……

朱元璋曾特意寫了一篇《禦史中丞诰》,記錄和肯定了劉伯溫的貢獻,稱劉伯溫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馭乎一方”。

但說到底,不管劉伯溫如何地能掐會算,他也沒能最終從骨子裡去認識朱元璋,去認識朱元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也是導緻劉伯溫後來仕途之路越來越艱難的根本原因。

...

學習曆史,我們可以從曆史中學到很多,但也許我們從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是:

我們從來沒有從曆史中得到任何經驗教訓。

曆史上的許多功臣、開國元勳,最後都沒有經受得住那條“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至理”考驗,灰飛煙滅,這在明朝開國初期洪武年間尤為突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