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農村人從來有對來客報以入鄉随俗的習慣,無論,我們從哪個地方來,對于陌生的場所以及場合都要多少封存自己的習慣與本性。農村與城市不僅是中國高速發展中逐步拉近的距離與空間,更多時候它們的喜與憂牽動的是億萬人的憧憬與鄉愁。對于年輕的我來說,不會形成萦繞心頭的愁緒,自古落葉歸根說的也不是我這類人罷!可能,我不懂禮尚往來對于鄉愁有多少促進作用,但至少思想中沒有太多牽絆的我,早已無所謂“禮尚往來”中的“人情往份”。
獨自生活并不意味着脫離人群,或逃避生活中不願面對的人和事,慢慢發現,很多人想和我一樣,獨自生活,隻是生活的牽絆令他們無所适從,既然不能跟随自己的心,又面臨着無用的社交令自己身心疲憊。
雖然我向往朋友如群的生活,喜歡熱鬧的氛圍以及哭訴心腸把酒暢歡的無所不羁,可是,那隻是過去的時代罷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需要更多的不僅是真摯的友誼與熱鬧的氛圍,更多的是錢罷了!
我經常參加許多酒席與宴會,見過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對于我來說,是冰冷的。他們不會在酒桌上談論人與人的是是非非,也不會被人與人的言語鬧了個氣急敗壞。就像入鄉随俗的例子一樣,早已封存了自己的習慣與本性。
但是在認知以外,除了在吃席的場面有許多人在叨咕聲中身敗名裂,還有就是饑餓如命的人将菜品一掃而光,這本身反映的就是一種風俗,我不知道風俗是怎麼來的,那或許是符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我覺得很多地方的特色未必能形成文化。就拿吃席的場面來說,完全是人性欲望的釋放。而文化的形成更多時候是克制欲望,對于絕大多數外人來說,類似瘋狂吃席的畫面更多時候是一種茶餘飯後的消遣,因為,人們不可能因為中國自古的禮尚往來觀念将本不多餘的金錢賦予那些得不到滿足溫飽欲望中的人。這促使饑餓一直饑餓,富餘一直富餘。有人總想要錢,可是怎麼說也不和禮,和禮的是有錢人應該早點把錢交到窮人手裡。可是他們并沒有那樣做。包括李嘉誠在内,他已經開始培養自己的孫子輩們來繼承産業了。
如果李嘉誠是無禮之人,更多的人隻是根本不懂禮為何在,人們隻是随了錢去飽餐一頓,并帶回去一點,又放飛了自我又鍛煉了體力,擺酒席的人也隻是在收入與宴請間權衡金錢的利與弊。這無關乎是禮非禮也,不過是仗着禮尚往來的名義收點錢,并用吃的堵住了他們嘴。
吃飽了是一時的,架不住他們還會餓,因為靠無禮發家的大有人在。禮對于他們而言遵循着無去有回的原則,而大多數有去無回的禮就隻能是沒有食物堵住的嘴,繃不住的臉,窮兇極惡的破口大罵了,完全失去了那一絲的習慣與本性。
靠禮發家的人,仿佛最後都沒有發家,因為,生命中夾雜着太多怨氣。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是否很多事值不值得,以上大學為例,孩子的成長必然寄托了父母長輩等的期望,哪怕即使沒有寄托很多親戚朋友的期望,他們也能順利讀完整個高中。他們不必言說在校期間的喜與樂,也不必為學習好壞而過度煩惱,隻是順利的完成了學業。好像無關痛癢的自己,父母,親戚朋友在某一個階段就要假裝自然的樹立某種形象。這些人中即使摻雜着曾經因為瑣事建立了不好關系的種種人,在這樣一個階段仿佛一種神聖的力量驅趕了偏激與不屑。人們數數自己的錢包,汗顔自己生下了太少的孩子,因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可以帶來的财富從一出生起就是直接的,顯而易見,哪怕是死亡都帶有金錢的影子。過去上大學是一村一人,現在,也不知是學生吃得好了開竅了,還是有什麼利益驅使學生,每個人都能考上大學。簡直讓錢包無地自容。但是臉不可能鑽到地縫中去,因為這張臉不時的還要在自己的公衆場合中展現榮光展現壓抑不住的以牙還牙。大學的事也就從此作罷。
上大學算得上是光明的事,開店謀生略微低一等。在網絡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物品觸手可及,可是,開店,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不是被錢所牽連也不會如此好高骛遠,有人假借開店的名義遠走高飛,也僅能以開超市這個名義加以推脫,并不是農村人對于開超市情有獨鐘,也隻有開超市符合現代農人力之能及的所有願景。逃離一詞并非危言聳聽,因為有人實打實的挨過了這一巴掌。盤算的老者是無私的,他不計較自己的死亡得失,當全部的孩子完成考學,結婚生子後。完美的通過一場衆人的歡聚将自己封鎖在一所還沒将禮錢拿來裝修的格外平靜的房屋中竊喜。竊喜是多少人的期望,是多少人的夢寐以求,然而他做的很完美。這也不見怪完美之人令人讨厭的原由了。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老實人”不善于耍手段的人,在默默委屈聲中出現了一個很小的舉動。就是大張旗鼓的動了動房瓦,為了維護“老實人”的形象,他們沒有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以某些假借的借口哄騙大衆,于是乎,大衆紛紛拿出錢來,籌集多年以來失去的半條命。
回想過去,在物質匮乏的年代,除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别人家的熱炕頭也經常是鄰居友人向往的去處。人們可以打打麻将,聊聊生活的憧憬。這樣的畫面我覺得已經封存在記憶中奢侈的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人們極力追求金錢的今天,物質成了人們内心的阻礙,禮尚往來也隻是不合理的資本流動。在人情的時代,體現的是互幫互助,人們願意伸出援手成就負擔不起大學學費的家庭,人們願意伸出援手為風餐露宿的本地人創造一棟房屋。直到現在,那些我見過的和想象過的畫面經常令我在現代社會疲倦生活中留下美麗的影子。
不得不說時代的發展,令社會進步了,也令很多事物不對味兒了。能用錢解決的就不再“勞煩”人情,人們也不再重禮,并把禮當成謀取金錢的手段。所以有人罵,有人哭~。卻在随波逐流的蕩漾中越走越遠。
有時,獨自一人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熟悉的與路過之人笑面相迎,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的錢交給他們各式各樣的人情往份中,也沒有在“失禮”的問題上搞過什麼名堂。但我從來沒有失去過生命中需要珍惜的朋友,也沒有因此得到一個真摯的夥伴。,我懂得禮尚往來的意義,就像有人願意幫助自己或切實的對于自己給予過支持,我們都會感恩那些無私的幫助并在恰當的時間給予回報或者記在心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不應該是以應牙還牙的“禮數”報複。說實話更多時候是我的收入支撐不了所謂的人情往份兒。因為,看似不富裕的農村,“禮數”的标準相當于獅子張開了大嘴。但我一樣擁有不可磨滅的真摯的感情與禮貌待人的熱情。這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具有的特質。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我想,正奉行了禮尚往來的遵旨,富人的錢沒有直接給了窮人。但是富人每年納稅的錢一定有一部分在國家手中轉交給了窮人,轉交給了那些身虛體弱,老幼病殘的人,即使是明星,在中國的傳統約束下,包括那些資本主義,都直接或者間接的将利益惠及弱勢群體,我想,這是人們願意與不願意都必須做的事,在優秀傳統不能以道德的方式令每個人自我感化的同時,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然有責任有義務領導全體人民在文化的方向上掌舵領航。從道德上來說這本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而區别于“禮數”,以人為本才是禮尚往來的宗旨。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隻是到了現代,随着所謂各地各有的“風俗”慢慢轉變為以國家為中心向各個地方蔓延成為統一的優秀傳統文化時,我們應該跟緊時代步伐。希望禮尚往來,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是金錢利弊的衡量,也不該是苦不堪言的套路。無論,各方的演繹把禮尚往來演的哭笑不得還是滑稽醜陋。我們都不應該忘記,禮儀之邦獨有的精髓在于以人文本。除此之外不會有文明或文化的延續。
- 上一篇 冒雨跑步
- 下一篇 聰明女孩都這樣做,快來看有沒有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