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榆人家”采風漫記

風雨無阻學習路,沐雨乘風赴焦虎。

始知鄧莊有故事,北榆人家聚寶庫。

家具件件顯典雅,一步一景不流俗。

最是魯班堪敬仰,工匠精神展宏圖。

                      ——“北榆人家”采風歸來偶成

時間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滑縣作協赴“北榆人家”采風仿佛是昨天的事,卻已是去年的事兒了。

去之前隻知道,它位于滑縣焦虎鎮,是一個家居文化館,其他一無所知。因此,愈發期待。就像如今的孩子期待開盲盒一樣。

“滴答 …… 滴答……”,不一會兒便“嘩嘩啦啦”,還伴随着呼嘯的風 ……打斷了我的“一簾幽夢”,不免頓有怅然若失之感。

“這天怎麼說變,說下就下……睡之前還好好的!”一邊吐槽天氣,一邊趕緊掖掖被子,裹緊瞬間感覺到寒氣的身體,欲“還寝夢佳期”。

忽然想到,天亮要去采風,就再也難以安睡了,祈盼這突如其來的夜雨能很快停下來,要不去約定集合點可就不方便了……

在憂慮、忐忑中,迷迷糊糊挨到天亮,雨絲毫沒有停的迹象,依舊很認真的從陰沉的蒼穹灑落,精靈般投入大地的懷抱。一切濕漉漉的,更在我心中激起一道道漣漪……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因上午九點要到集合點,老家距離那兒有将近二十裡,我八點不到便披上雨衣,騎着我的兩輪踏闆電動車出發了。騎行途中感覺雨更大了,風吹着雨打在臉上,如刀割一般生疼,關鍵是幾乎睜不開眼,看不清路 …… 盡管身穿雨衣、沖鋒衣,依然感覺渾身發冷,對“凄風冷雨”有了真正的理解……

幾十分鐘之後終于到達集合點,登上包車那一刻竟恍惚了,好似一下子從嚴冬步入陽春,作協家人們有說有笑,令我瞬間感到集體的溫暖,竟沒有作為一個新會員第一次參加集體活動的違和感 ……

但還是多少由于不是熟悉環境,我又不是太愛熱鬧、愛說笑的人,所以上車之後基本“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我一直在想,也多少是些疑慮閑愁:那裡會是怎樣的“美好”?館内究竟有什麼“奇珍異寶”,不外乎桌子、椅子、闆凳、沙發、床、櫃子等家具吧?興許“傳統木制”是看點?…… 真值得一看嗎?…… 又想:既然是家居文化館,一定不隻是擺有家具的房子,房子裡擺滿居家用品,一定是有文化内涵、有故事的 …… 應該會“不虛此行”……

總之,一路上腦子總也不受控制地“胡思亂想”。忽然,包車停了下來,聽聞應該是周秘書長喊道:“同志們,到了!大家下車,注意秩序”!我才如夢方醒,思緒被拉到了現實。

下車還未站定,我便驚呆了!一座黑瓦白牆、典雅壯美的N層徽派風格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猶如來到江南。面對該“小樓”,左手不遠豎着同樣是徽派風格的一面标識牆,與街道垂直。标識牆整體貌似一面,卻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稍低、一部分高些,同樣是黑瓦白牆、兩側咖啡色刷邊,錯落壯美。稍低的部分粘貼有“鄧莊村”三個大字,高些的部分是“北榆人家家居文化館”九個字。布局得當的行楷紅字在黑瓦白底咖啡色刷邊的映襯下格外醒目。而家居館樓正門入口更顯别緻,馬頭牆門樓、自動玻璃門,刻有“家居文化館”幾個字的木制牌匾,字是綠色的,牌匾是淺棕色的,與門樓乃至整個樓前臉一樓廊檐下挂的紅燈籠、“河南滑縣作家協會創作采風基地”等幾個牌子和三層門前台階之上、兩面馬頭牆前逼真的兩頭“小獅子”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帶着強烈的好奇心,我随着各位文友拾階而上,步入展廳。琳琅滿目的古典、現當代家具及居家裝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看着桌椅闆凳、床櫃沙發等,單純外觀、造型上就不自覺心生喜歡。隔斷設置、盆景布局、牆體繪畫等精妙設計,說“一步一景”絲毫不誇張。很多家具、茶幾茶台上擺設佛像等精美點綴、小飾品,禅意彌散,更凸顯不俗。步入放眼皆是古代字畫、書桌、筆墨紙硯、盆架、木床等傳統文化氣息分外濃厚的展區,有穿越之感,更令我流連忘返。

整個采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魯班木工文化館。且不說魯班發明了鋸子、刨子、鑿子、墨鬥等工具,且不說榫卯結構的魯班鎖的玄妙,且不說魯班被尊為木匠祖師、工匠鼻祖,等等。可以想象這一切的發明創造與“生前身後名”,不可能不是結合實際、聯系自然,深入生活、勞動實踐,反複試驗、辛勤付出的結果,所經曆的挫折與失敗亦可想不會不少,如果沒有不屈不撓的執着堅持,沒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恐怕是難以實現的。當今的我們,又豈能随随便便成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