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意漸濃,農事與自然的和諧篇章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它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間,太陽達到黃經165度時到來。白露的到來,對于古代農業社會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一、白露節氣的含義
白露,字面意思是“白天的露水”。這個節氣标志着夏季的結束,秋季的開始。白露時節,白晝漸短,夜晚漸長,氣溫逐漸降低,天氣開始變得涼爽。
二、白露與古代農業
在古代,白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氣。中國古代的農諺“白露不種,霜降無收”,道出了白露時節農民們的主要農事活動——收割和播種。此時,夏收作物已經成熟,秋收作物也到了播種的關鍵時期,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白露時節,農民們會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适宜的作物進行耕種。他們相信,白露是農業生産的關鍵時期,隻有抓住這個時機,才能保證農作物的豐收。因此,白露被視為農業生産的重要節點,人們會根據白露的氣候特征,合理安排農業生産活動,以确保農作物的豐收。
三、白露的天文意義
白露的确定與地球的公轉有關。随着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導緻了季節的更替。白露時節,北半球的日照時間繼續減少,氣溫逐漸降低,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适宜的環境。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運動,确定了白露這個節氣,體現了古人對天文現象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四、白露的氣候特征
在白露時節,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進一步加大。白天可能依舊感覺較為溫暖,但夜晚會明顯感覺到絲絲涼意,有時甚至會讓人感覺有些寒冷。
此時,空氣中的濕度也會有所降低,天氣開始變得幹燥起來。人們常常會感覺到口幹舌燥、皮膚幹燥等。
露水增多是白露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随着夜間溫度的降低,水汽在物體表面凝結成細小的水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露水。這些露水在清晨的草地上、樹葉上晶瑩剔透,宛如珍珠般美麗。
在一些地區,可能會開始出現大霧天氣。特别是在靠近水域的地方,霧氣可能會比較濃重,給交通等帶來一定影響。
從降水方面來看,白露時節的降水相對減少,但也并非完全沒有降雨。可能會出現一些間歇性的小雨或毛毛雨。
對于農業來說,白露的氣候特征有着重要的意義。此時,一些秋季作物如水稻等進入生長後期,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适宜的溫度來促進成熟和收獲。同時,幹燥的氣候也有利于一些農作物的晾曬和儲存。
例如,在北方的一些農田裡,農民們會抓緊時間收獲玉米、大豆等作物,利用幹燥的天氣進行晾曬,以保證糧食的質量。而在南方,茶園裡的茶葉也迎來了采摘的好時機,适宜的溫度和濕度使得茶葉的品質更佳。
五、白露的習俗與活動
1. 收清露:中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顔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别的一種“儀式”。
2. 飲白露茶: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的另一個生長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它多了一些過火的味道,給人的感覺剛剛好。輕輕呷一口,唇齒之間滿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歡。
3. 吃番薯: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4. 啜米酒:湖南資興的興甯、三都、蓼江一帶曆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
5. 祭禹王:生活在江蘇太湖畔的老百姓會在白露時節祭禹王。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将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曆時一周。
6. 吃龍眼: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
7. 采集十樣白:在浙江溫州等地也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 上一篇 酒,好喝嗎
- 下一篇 極簡的條件更讓人有動力和幸福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