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其身,清淨其心

偉柱先生從學子期間就頗好吟詠,後來從政後由于工作繁忙,少聞吟聲,退休後我們偶有酬唱,交流并不多。隻是這次要出版詩集,是我始料未及的,同時也讓我驚喜萬分。據介紹,洋洋灑灑200多首詩詞聯語是從幾十年來不斷的積攢中精選出來的,一卷在手,味猶不及,縱覽之餘,不禁讓我深切感受到老同學工作之餘的深情與閑适,尤其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仍關心着天下大事,國計民生,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同樣是深情款款,妙察精微。

我們是師範時期的同學,記得我們在上學其間,偉柱先生就特别鐘情于古典文學,時有詩歌傳唱。一手毛筆書法更是潇灑出塵,同學中的抄抄寫寫多由偉柱先生代勞,久而久之,便成了同學中的皎皎者。參加工作後,我們聚少離多,交流相對減少,但從學校就開始培養出來的興趣與愛好,一直伴随左右,尤其是到了退休後,工作壓力一下子減下來了,心情也得到了釋放,頗有一點老杜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暢快。時而吟詩作對,時而笙箫管弦,時而翰弄筆墨,時而茶酒田園,朋友間的互酬互唱也就多了起來,有時甚至一連數日,議程排的滿滿的,忙在其中又樂在其中。不久前新當選了南昌市慈善總會會長一職,偉柱先生更是利用這一機會,繼續充電,将人生的意義發揮到極緻,清正其身,清淨其心。

從詩集的九個章節中大概可以看出,有工作其間的親身經曆、重要節點的所思所感,也有對家鄉故土的懷念與依戀,更有對生活情趣的培養,朋友間的相互酬答,字裡行間,飽含真情實感,充滿着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讀這樣的詩歌,總有一種春日暖陽的溫煦與“滿目青山夕照明”的坦然。

他在永修縣九合鄉所看到的農忙情境時不禁感歎:“鄉村四月清閑少,賀筆秋收潑墨多。”夜訪到木塘村時看到的卻是一片漁樵耕讀的田園牧歌式夜景,不禁吟出:“夜半清風燈燭短,如歸故裡聽雞鳴。”如果不是内心充滿詩性,筆下是很難流淌出這樣清心自然的文字。他一生的主要工作經曆是在紀檢線上,因而在對待業内的工作要求也總是諄諄善誘,不忘初心:“責在雙肩當自律,品行風範記書簽。”對自己工作崗位的遷徙,也總能警鐘長鳴,以德為先:“為官厚德堪稱首”,對童年童趣的回憶更是無限深情:“有興秋登尋落果,相邀冬暖捉迷藏。”而當他登上千古名樓的滕王閣時,不禁逸興豪邁,縱情飛越:“詩興登高一縱眸,新天首府浩難收。西山露潤長随雨,南浦雲舒屢向洲。革故周謀知冷暖,親民遠目閱春秋。洪城兒女鳴金賦,競逐風流射鬥牛。”好一個“競逐風流射鬥牛”!讀這樣的詩句,我亦深受感染,仿佛看到當年王子安登高作賦,揮灑才情的動人場景。

常人學詩基本上都要經曆三個階段,一是詩詞基礎,從平平仄仄到起承轉合,從音韻對仗到煉字達意,這基本上是詩詞的入門;二是記錄生活,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與大事小非以詩歌的形式作個記錄,将生命的履曆足迹,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個人成長史,人生世界觀;三是不斷提煉詩意詩趣,将生活的詩意化與詩意的生活化融為一體,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其間這些階段也許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是相互羼雜相互交替的過程。讀一個人的詩集最能讀出他完整的心路曆程。

偉柱先生的詩詞經曆正好印證了這一切。既從三個不同的階段将詩歌的生活化成為一路走來的最好陪伴,也在不斷的堅持下讓詩歌不斷豐富不斷成熟。人生的進程其實很像一趟飛奔的列車,我們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上路,一直努力,一路狂奔,當我們為自己的付出而去尋找對應的成果時,發現最後的結果是,我們抓到的除了那些并不屬于自己的物質之外,唯一能留下的往往是當初毫不起眼的點點墨痕,這些偶爾塗鴉的文字經時間的洗禮,卻能镌刻山河,成為一生中最好的慰籍。

借這次詩集出版之機,略談我的一點讀詩心得,願這僅僅是個開端,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讓詩意的生活添滿未來的每一寸時光。

黃愛和 于廬山硯人草堂南窗 2024.3.5

...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