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地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因飲食不當、生活不規律,而形成了亞健康體質,如小孩常會出現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男性常會出現陽痿、早洩、前列腺增生、腰膝酸軟等症狀;女性常會出現月經不調、白帶異常、乳腺增生等症狀;老年人會患有高血壓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常見疾病。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養生的重要性,因為隻有健康才是我們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多的美味佳肴吃不到嘴裡也隻能哀歎;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再美的風景不能去駐足欣賞也隻是枉然;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也許,你曾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嘗試過很多偏方、驗方、秘方,中藥也是換了一種又一種,也曾嘗試過市面上所售的各種保健品,但就是收效甚微或者完全沒有效果。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的風寒暑濕、春夏秋冬息息相關,自然萬物之間存在着廣泛而永恒的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關系,所以自然界中總有一物能緩解人體的不适與病痛, 這就是中醫養生的智慧所在。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健康,想要永葆青春,想要吃得香、玩得好,就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适的中藥進行進補,才能真的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中藥的性質有寒、凉、溫、熱四種,我們通常會簡稱為中藥的“四性”。 中醫認為藥物是通過調節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的,因此,性質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
四性從本質而言,可分為寒、熱二性,即四性中大緻可分為溫熱和寒涼兩大類不同的性質。一般情況下,中藥的四性是根據中藥吃完後對身體産生的作用來劃分的。如寒性和凉性的中藥能減輕或消除體内熱象,清熱解渴;而吃完後有明顯地減輕或消除身體寒象的就歸于溫性和熱性。其實,所謂寒與凉、溫與熱的區分都隻是程度上的差别,寒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為凉,熱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為溫。對于有些藥物,通常會标有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區别。
中醫理論認為中藥有改善疾病症狀的功效,所以人們可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合适的中藥。中醫上講“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就是說凡是寒性的疾病就應該多食用性質溫、熱的中藥,凡是熱性的疾病就應該多食用性質寒、凉的中藥,簡潔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适用的症狀和性質。一旦用反,就會導緻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通常,寒涼藥如葛根、金銀花、綠豆、栀子、蒲公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溫熱藥如幹姜、何首烏、地黃、桂圓肉、鹿茸等,具有散寒、溫裡、溫經、通絡、回陽、化濕、補陽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凉的不同,稱其性平也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平性藥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衰弱或寒涼和溫熱性質中藥所不适應者。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子等。
由于寒與凉、熱與溫之間具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也要求中醫在用藥時要相當注意。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凉藥,則病重藥輕而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當用涼藥而用寒藥則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