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

        今天收到老同學“橙子老師”分享的一遍小文《筆的故事》,突然想起前幾天在李衛東的公衆号“人有兩套生命系統”看到的一篇文章《誰是宇宙的觀察者》,感覺這兩篇文章的寓意有些許吻合。

先說《筆的故事》:

    (原文前兩段節選)今天我們來講筆的故事。筆的故事是整個金剛智慧體系的基礎,也是讀書會的基礎,我們要聽3000遍,講3000遍,才能真正理解它。你将會第一次領悟到你周遭的世界究竟從何而來。然後,你将運用所學來創造你夢寐以求的一切。

        文中提到兩個概念:物的“空性”,即我們周遭的人、事、物都是空性的、空白的,有無限潛能的;物的“觀察者之觀察”,即根據不同的觀察者而言,這會是不同的事物,既是筆,也是磨牙玩具。

        引發出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它是誰?”取決于觀察者怎麼看它和誰是觀察者。

再說《誰是宇宙的觀察者》:

        人們經常将“道”或者“序”理解為自然規律,但透過“雙縫實驗”、量子力學、老子的“天道”、《奧義書》、《聖經》甚至是《說文》的一些闡述,或許有另外的理解。

        如果說“本源之道”是觀察者,那麼“現實之道”就是觀察者的“觀察”,天意、天道、天命,都是觀察者的具體“觀察”。這種觀察,老子用了一個專有名詞來表述,那就是“常”。老子曰“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正所謂: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綜上,《筆的故事》想表達的意思,跟他舉的例子有一些沖突和牽強,首先筆是人類已創造的有特定用途的一個物品,已經有一個固定的概念在那裡。也許是《讀書會》受衆是大衆群體,這個例子貼近生活可以很好的理解。《誰是宇宙觀察者》針對的是大自然科學界和哲學界,宏觀而深邃。但同時涉及到很多專業領域,普通大衆不好讀通。

        而我的理解是:這個世界是“相互觀察”的 ,每個人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同樣也是觀察者的結果。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在天地面前,我們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看到了所有可能性,通曉所有事物之間的聯系。

        其實,還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狗嘲笑豬的吼叫,豬說:主人要的僅僅是你的忠誠和搖頭晃腦,可是要我的可是命。我們的處境不一樣,表達能一樣麼?

        人,一生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第二次是發現自己不能改變世界;第三次是認清現實後依然熱愛世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