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一)告子上篇6——人人有貴于己者不知類②:逐字稿4
“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這個是接續上一章的。比如說拿種子來講,五谷,五谷是種子當中最好的了,種子當中的精華,因為最後人類馴化的主要就這五谷。
當這個五谷種到地裡邊長出來,沒熟的時候,你拿一個沒有熟的高粱,沒有熟的麥子或者稻子,你去跟那個成熟了的荑稗去比。荑是稊米,人在饑荒的時候才會吃這些,等于沒有經過馴化的這些植物。
荑是稊米,稗是稗子,就是它的顆粒度很小,長得也不多,所以人專門種它不劃算,在田間地頭有時候偶爾會長着一些,但是饑荒年間也可以吃它。你拿着不成熟的五谷去跟那些荑稗相比,有時候你都比不過人家,因為那個東西看起來好像長得更好一點。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就是你說你要行仁,你要踐行仁政,也在于成熟。你得有點耐心,得等着它能夠逐漸成熟才行,對于仁來講也是一樣。
你就看這裡邊,公都子也好,萬章也好,孟子的這些學生,他們對于仁的理解和使用,包括跟他人的辯論,都不能夠存乎一心,都不能夠收放自如。原因就是還沒有達到成熟的那個境界。所以孟子說别着急,慢慢來,成熟了,可能境界就完全不同了。也是擊穿阈值的概念,這個是對于前面所講的,杯水車薪的一個非常好的注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因為孟子經常做的一個比喻叫仁者如射,就是一個人學仁就像射箭一樣,所以他經常舉這個大羿的例子。
說這個羿教别人射箭,“志于彀”,就是把弓拉滿,就像郭靖那個動作一樣,當你把弓拉滿的時候,這個是能夠射得很遠的。所以說羿教别人射箭的時候,一定要要求把弓拉滿,一個人學東西也要能夠把弓拉滿。請注意,彀就是把弓拉滿的意思,為什麼孟子強調把弓拉滿呢?
這個叫作力。還記得我們前面講有力有智嗎?就是如果你的智巧不夠,你射不中;如果你力量不夠,你射不遠,所以羿教大家志于彀。就是我們學者也一定要有堅持的能力,要有堅持的精神,要有動力能夠進行長跑,這個時候叫作“志于彀”。
然後接下來“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就是高明的工匠教導人的時候,一定要用規用矩。規是圓規,這個矩是矩尺,用這兩個東西就能夠成方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學者亦必以規矩”。
“亦必以規矩”是什麼呢?就是你得有方法,除了你像羿教你射箭,要拉滿、要有力量之外,能夠持久、能夠堅持很多年之外,你還得有正确的規矩,也就是正确的方法。所以把方法和力量結合起來,你才能夠做到仁者如射。就既能夠保證力量,又能夠保證方向。
規矩是保證方向的,而拉滿弓是保證力量的,這兩者缺一不可。其實你把前面的章節綜合起來看,你發現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孟子在分析所有這些對仁産生懷疑的,不知道仁到底行不行的,要麼就是他的方法根本就不對。像他和告子的辯論,這個方法就不對。要麼就是這些人不能夠堅持,像杯水車薪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一個人苟志于仁,真的要下決心去學習仁,确實是需要有定力的,而且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這兩者缺一不可。既要堅持,又要不斷地反思。那有人把握不好,總是堅持,不反思,導緻自己朝一個錯誤的方向越跑越遠。或者總是反思,但是不會堅持,導緻自己永遠在周圍挖坑,挖了一圈的坑,沒有一個坑挖深,這都是學者的弊病。
所以這兩個的平衡,在孟子看來認為這是必須的。但是在我們的學習者看來,這個需要不斷地體悟,真正怎麼樣去平衡堅持和反思,這兩件事之間的關系,就是考驗我們自己智慧的地方。
這裡邊又要向大家推薦那本書叫《解惑》,就是如果你隻把它回歸到一個度的把握,說我們隻要掌握這個度就好了,其實沒那麼容易,而需要通過我們不斷地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你的認知水平越高,你把握這個度的狀态和感覺就會越好,所以做學問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而有意義的事情。
- 上一篇 預制菜是什麼意思?預制菜股票有哪些龍頭股?
- 下一篇 微型小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