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間的天災有多嚴重?大旱、大水、大饑、蝗災、瘟疫:人相食
【 紅樓日月:連載90】
(接上文,魏忠賢哭向金陵事更哀)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陝西八年大旱不雨,《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祯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旱災伴随着蝗災、瘟疫:“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
左懋第上疏:“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這是天津靜海到山東臨清的情況,就是薛蟠被打劫的地方,是薛蟠從南京回北京的必經路線。左懋第的數學好,饑、疫死了六成,剩下不想死的四成,隻能為盜!左懋第的“人死取以食”這樣的話,我們都沒看見,不要去想,無法承受……對這種境地的“人民”,或者叫“盜賊”,不思赈濟,還要收他們的稅!這便是君子所為!
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疏:“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十室九空,還要催征稅賦!交不上來,還要鞭打出血!原兵部尚書都說,“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河南在崇祯十年到十三年皆有旱災、蝗災,“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并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
李自成們揭竿而起,僅僅是要活着!李自成、張獻忠都出自陝北,不僅是秦風彪悍,也是因逼上梁山。生而為人,要活着,錯了嗎?
對這些難民變成的盜賊,朝廷如何對待?剿滅!滅了闖王高迎祥,還有闖王李自成,滅了李自成,還有李過,能滅完嗎?最終什麼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剿賊的過程就不多說了,崇祯先後用楊鶴、曹文诏、陳奇瑜、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孫傳庭等将領剿滅農民軍。十幾年中頻繁更換将領,這是崇祯最大的毛病之一,用人疑人。
客觀地說,除熊文燦外,這些将領都有才幹,卻無一善終:
熊文燦被斬。
陳奇瑜被流放戍邊。
楊鶴父子,一個下獄處死,一個驚懼而死。
堂堂将帥怎麼會驚死、怕死呢?楊嗣昌主張“攘外必先安内”,并大敗張獻忠。但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二月張獻忠攻破襄陽,襄王朱翊銘又被殺。自己掌兵,二王被殺,如何交待?幹脆怕死算了。
洪承疇、盧象升,都是打勝了農民軍,卻敗給了辮子兵,都是被清兵包圍,彈盡糧絕,洪承疇投降滿清,盧象升戰死沙場!盧象升見矢盡援絕,拔劍大呼:“将軍死難,有進無退!”率軍沖陣殺敵,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
明末良将第一:曹文诏
令人最痛心的當屬曹文诏。從軍遼東,在熊廷弼、孫承宗手下升至遊擊,又随袁崇煥入關勤王,保衛北京。曹文诏是個有智略的猛将,“文诏忠勇冠時,稱明季良将第一!”這樣的良将,沒有死于鏖戰金兵,卻死于内戰。
曹文诏奉命在陝甘剿殺農民軍,所向披靡。曾因赴援,被上萬農民軍包圍,曹文诏單槍匹馬,手執長矛,來回沖殺,勇猛絕倫,故張廷玉在史書中稱其為“萬人敵”。
在我們的印象中,隻有像關羽、張飛那樣的人,才稱“萬人敵”,悍猛如楊再興,都沒稱“萬人敵”。楊再興可是率三百騎兵,就敢沖殺敵人幾萬軍隊,并殺金兵兩千多人。金兀術帶十二萬大軍來犯,楊再興是怎麼幹的?單騎沖入金軍陣中,去擒殺金兀術!這不是演義、小說中的誇張,是史書中皇帝趙構的話:“飛之裨将楊再興,則邦乂之子也。單騎入陣,幾殪兀術,身被數十創,猶殺數十人而還。”
曹文诏威震陝西,立功最多,崇祯命陝西、山西諸将都受曹文诏指揮。後來,曹文诏受洪承疇差遣,在沒法派出接應隊伍的前提下,率三千人孤軍奮進,猝遇敵人數萬騎兵,曹文诏拼殺了幾裡路,突圍無望,不願被俘,拔刀自殺。
兵部尚書孫傳庭之死,跟洪承疇一樣,是被崇祯催死的。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隻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祯望勝心切,隻想速戰速決,孫傳庭不願倉促出戰,但在朝廷催逼下,汝州大敗,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在亂兵之中,屍骨無法辨認,因找不到屍體,崇祯認為孫傳庭逃跑藏匿,既不表彰死烈,也不贈蔭。
所以綜觀内部戰事,且不說攘外安内和如何安内的策略問題,隻看崇祯的用人就能發現,崇祯不懂用人之道。不隻是頻繁換将,崇祯從登基到上吊的十七年中,換了五十個内閣首輔,平均一年換三個!屁股都沒坐熱,就被換掉了,讓這些人怎麼做事?
内閣首輔相當于宰相,中國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殺了之後,表示中國曆史上一千多年的皇權與相權之争落幕,皇帝權力不再被分割,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清承明制,但清朝更甚,大臣的身份也變了,變成了奴才,徹底失去了人格。
崇祯帝
崇祯即位後,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托付以收複遼東的重任。皇太極從甯錦戰敗後,一方面不得不放棄從山海關進攻的路線,另找突破口,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設法除掉袁崇煥這個攔路虎。
因小冰期酷寒,天災嚴重,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受到極大損害。蒙古人到了冬天,簡直連吃的都沒了,向明朝請求借米渡饑荒。這本來是個極好的結成同盟的良機,可幫蒙古人渡過災難,然後與蒙古、朝鮮對後金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那麼皇太極再要出兵南下,就要顧忌後方。但崇祯朝廷格局太低,“不許”。
皇太極卻極有謀略,眼光長遠,在女真人也同樣饑寒交迫之時,節衣縮食,援助蒙古,渡過寒冬。這就成了患難之交,所以在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年間,蒙古都是滿清的堅定盟友,而且滿蒙聯姻,共圖中原。
未完,連載【紅樓日月】
(點擊正文前的頭像或賬号名,進入連載目錄)
- 上一篇 《唐詩三百首》摘抄(1)
- 下一篇 漢家兒郎李甲第七章之十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