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的距離有多遠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是一場葬禮,我的媽媽去世了。

你們有沒有看過《局外人》,就和那個場景很像,不一樣的是夢裡的我很清楚的知道遺像上那個面孔不是我認識的人,但所有人都在告訴我:你的母親不在了。

對,從夢裡的故事情節上來看,我的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了。

盡管我知道自己在夢裡,也很清楚長相和記憶中不相符,但那種沉痛怅然的感覺,卻實實在在帶到了現實裡,我醒來的時候,眼角還窩着一泡冰冷的水。

那其實是我埋怨媽媽後的一個夜晚。

事情的起因太小,小到隻記得了當時委屈的情緒,卻在落筆時完全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但卻忍不住想說道說道父母子女的那種感情。


再小一點不大懂事,寫不出攀比這麼複雜的字,卻在生活裡不斷經曆,會怪父母沒有更多的愛自己。

比如隻聽老師的一面之詞沒有看透在學校裡被别人欺負的自己,比如鄰居小孩買了可愛的手搖卷筆刀但自己卻隻有五毛錢一把的小刀,再比如老是讓用長柄傘而不給買喜歡的折疊傘。

爸爸會在上學前一天的晚上,坐在路燈下削鉛筆,全部削成整齊好看的錐形,整整齊齊,你很喜歡,直到同桌買了一支自動鉛筆,而你的鉛筆因為早上摔的那一跤筆芯都斷了,你哭着說他筆削得太尖。

媽媽喜歡織高領毛衣,特别修身的那種,事實上确實很溫暖,配着那天高高的馬尾,好多同學都說是件漂亮的毛衣,直到你早上因為不想破壞剛紮好的馬尾而半天穿不進鬧脾氣,結果遲到了。

小學的日子天上下了小雨,沒有帶傘,看着其他小朋友一個一個被接走,而自己卻還傻傻躲在屋檐下,在其他人都快要走完了,雨還是小雨,但卻是心裡的傾盆大雨。

不知道出于什麼心理,也許是天漸漸黑了,而你肚子餓了;也許是因為不想再看着剩下的小朋友被一個個接走,最後隻剩下了自己;也許你走兩步,在前面就能碰到遲到的爸爸。

幼小的就懷着各種各樣的想法踏上了獨自回家的路,最後所有的念頭都化成了一步一步堅持不踩線地走在馬路上,如果我踩線了,爸爸就不會來接我了這樣幼稚的想法。

再比如體育課上堅持不間斷跳繩100下,媽媽今天就會做紅燒魚一樣。小時候總是會自己給自己創造各種各樣許願的方式。

子女對父母的埋怨,有些是無理取鬧,有些卻也是敏感幼小的心在渴望着愛。

直到讀到那一句:父母是唯一一個不用持證上崗的職業,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好像突然懂了很多。

讀過一句話:做父母在等兒女的感恩,做兒女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更多的應該是,父母在等待感恩的同時也在釋然,這不都是父母該做的嗎?兒女在等待道歉的同時也在原諒,自己有什麼權利去責怪?

有一本厚厚的相冊,裡面都是父母年輕時候的照片,那時候年輕人都沒有通訊設備,最熱愛的是三五個好友相約去公園去山頂去河邊去鎮上,成伴遊走,相片裡那種年輕而蓬勃,他們比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更像歌詞裡常唱的那樣,祖國的花朵,迎接着朝陽。

父母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年輕人,在為人父母之前,他們也還是父母的孩子。因為有了孩子,父母就要成人。

相伴打遊戲快一年多的網友在某一天留言:本來以為可以一直不長大,但是為人子女,為人父母,任重道遠,遊戲戒了,後會無期。

沒人知道現實中他到底發生了什麼,放棄了什麼又去追求什麼,那個灰色頭像直至兩年後的今天也不曾再次亮起。


長大之後,親子之間也很容易出現矛盾關系。

我為你的成長而驕傲而欣慰,也因為你沒有在我期待中行走而煩惱,嫉妒你比我更年輕更活力,也感謝生命的饋贈。

我是為你好,也是很大的矛盾點。

有點像一句老話:對于登山者而言,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中的一粒沙子。對于父母而言,一步步走向衰老,就像是高山,而子女就像是沙粒。

我的媽媽不是很喜歡和我一起逛街,普普通通的中年婦女,沒有保養出特别優越的年齡感,身型差不多的母女,都還在愛美的年紀裡。

明明是帶媽媽去買衣服,卻被沒有眼色的店員,拉着一直推薦新潮的衣服給自己。曾有那麼一次,媽媽輕聲:我從前也很喜歡紅色。但她卻很久沒有在買一件紅色的衣服。她說,不适合。而不是不喜歡了。所以作為子女的你,在她的喜好中,會擁有很多紅色衣服,盡管你不喜歡。

而中年的父母和老年的父母依然保持着微妙的矛盾。

外婆在飯桌上總是喜歡坐在角落裡,默默把大家都不喜歡吃的菜移到自己身邊,當小輩不停地給她夾雞鴨魚肉的時候,那種欣喜那種惱怒都是很直白的。接受孝心,但卻不接受過于弱者的照顧。

媽媽和外婆一起在廚房的時候總是會因為一道菜的做法而反複拌嘴,媽媽總喜歡說你歇歇吧,看着我做,做完就好吃了。而外婆就說她,你這樣做都沒有嚼勁了。明明自己的牙口已經咬不動了,還在專注着嚼勁這個事。我媽也像個孩子一樣賭氣地,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他們也沒說不好吃。外婆也生氣,跟你說了你又不聽,他們不說是給你面子,說了你這個人要發脾氣的呐,說不通。

這嘴拌的,兩個人都胸悶氣短。

理所當然,這應該也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非常大的一個矛盾。

小時候作為權威者,理所當然要求絕對服從,就像那個笑話一樣,為什麼大人都不挑食?那是因為他們都隻買自己喜歡吃的。

理所當然得到孩子的感恩和尊重,但卻不知,長大之後的孩子會更加渴望平等友善的溝通,而不是命令式的。

作為孩子,也在理所當然承受着父母的寬容與愛。

年老的父母雖然行動不方便了,卻依然想保持着長者的威嚴。而中年的父母,卻依然在父母面前保持着孩子般的叛逆。


我家的傳統是,清明節有清明上墳,過春節有春節墳,包括先人的生日和忌日,一家兒女也會相聚在墳頭。甚至于無年無節,我姑姑還會做夢夢見爺爺跟她說,在下面沒錢用了,吃不飽飯,愣是組了局上墳。

除了下葬那一天,往後的每一日在墓地見先人都未曾看到有人哭,相反都言語輕松,甚至還熱衷于打趣小一輩的多求求先人保佑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

香支點燃,氣氛便會随着香火味和雲煙變得肅穆起來,小一輩的孩子會膝跪,大一輩的成年人會躬身,沒有人會懷疑他們曾經的悲痛,直到香火插進香爐手指不慎被香灰燙到,這便是人間生死。

《請回答1988》裡面有一集的情景是狗煥的爸爸,總在生日那段時間意外地憂郁,直到片末,眼眶瞬間濕潤。

想起從前史鐵生清明給母親上墳的文章,他這樣寫到:我們在十年中不敢提起她,越大的悲痛越是無言。

原來,隻是經常不經意地想起,母親啊,已經不在了。

頻繁的提起,頻繁地覺得自己還能是個孩子。

中年人,老年人,我們眼中早已成熟的成年人,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自己不在了的父母,年紀再大,失去了父母,一樣是這個世界的孤兒。

世間大多數父母和子女,都是擁有着相愛的關系,卻有着遙遠的距離,無論生死,隻願在能見面的時候,多珍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