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六個字總結老子五千言

...

...

...

...

...

...

...

...

...


用六個字總結老子五千言——“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赅以言“道”,順應自然自無為,尊道貴德以行事,恬淡虛無把修身,淡泊名利無不為。

一、無為,天地萬物之道。

無為,天地萬物之道。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聖人皆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二、無為,聖人之道。

無為,聖人之道。老子曰:“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賎,故為天下貴。”“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争。”老子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了聖人的表現形式,雖異于衆人,然同于衆人,同中有異,異裡有同。斯無為,故無不為也。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無以為也。有無之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三、無為,治國安邦之道。

  老子曰:“不上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故無不治矣。”“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樸。”“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老子以“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闡述了其治國安邦之道——“我無為而天下安,我無欲而天下福。”是以無為而無不為也。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此章在原文被列為第七十二章,但在下怎麼看感覺應該是終章啊!故在《道》一書中将此章列為第八十一章。老子對于人們不理解、不願去踐行他對“道”的言論很是無奈。那麼淺顯易懂、易于踐行卻沒人願意去做,很無奈啊!這大概是因為對“道”不理解、不懂的緣故吧!也許,隻有注重内在精神道德修養的人、有志于“道”的人才能夠理解、踐行老子的言論吧!隻有那些聖明的人才能夠做到專注于内在精神道德的修養,保有内心恬淡虛無,淡泊名利,遵循于“道”吧!“老子五千言”真的是言簡意赅、淺顯易懂,隻是世人被外在的物質名利等欲望遮蔽了本真,隻見名利而不見本真!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已經把如何悟道、修道之法告訴了我們,但是我們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老子獨自一個人行走于這片天空,會感到孤獨嗎?留下“五千言”是期待有後來者同行嗎?

“老子五千言”,借天地萬物以喻人道,以“無為而無不為”而行人道。人道,聖人之道也,治國安邦之道也,天地萬物之道也。“法天象地、道法自然”,以天地萬物之道而論人道。“反者道之動”,以人道促天地萬物和諧發展之道。人道,尊道貴德,法天象地,因循四時,順應自然,虛靜守中,淡泊名利,不為外物所擾,不受鬼神所困,生而神靈,長而敦敏,遨遊天地,逍遙六極。

止一

2023年9月17日于昆明

 

參考書目

1、【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注:文中觀點純屬止一個人一己愚見,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處,請一笑置之!

簡書同号有連載,

有緣之人等你來。

尊道貴德明要妙,

恬淡虛無道門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