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貪、嗔、癡“三毒”談《周處除三害》(附手稿)

這兩日讀了一篇文章《切斷蠱惑人心的“三毒”》,下面從貪、嗔、癡“三毒”談一下《周處除三害》的觀後感。

讀了今天這篇内容,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去年十月上映的一部電影《周處除三害》。

三大通緝犯分别代表了“貪、嗔、癡”三害——林祿和是“貪”、香港仔是“嗔”、陳桂林是“癡”。

很多人可能僅以為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其實處處留心皆學問,它正與我們要分享的主題密切相關。

下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的背景:

...

周處除三害源自《世說新語》,下面是譯文:

周處年輕時兇暴強悍,被同鄉的人視為一大禍害,此外,河中的蛟龍,山上的猛虎,百姓把它們和周處稱為“三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掉猛虎和蛟龍,其實真實用意就是希望這三個禍害相互拼殺最終都死掉,周處先去殺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周處跟蛟龍搏殺了三天三夜,老百姓都以為周處這次肯定死定了,于是奔走相告喝酒慶祝,當周處終于殺了蛟龍上岸,看到鄉親們美酒佳肴慶祝自己和蛟龍的死,周處這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在鄉親們的眼裡跟猛虎和蛟龍是一樣的都是禍害,自此他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成了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

影片中的“三害”象征了人性的三大罪惡:“貪”、“嗔”、“癡”,即"三毒"。

在林祿和的領導下,“新心靈舍”全員着白衣,唱頌歌,看似無害且神聖,但實際上卻是他滿足自己貪婪欲望的工具。他懂得如何将惡行正當化,表面宣揚舍棄名利金錢,内心卻極盡貪婪之事。這種兩面性的表現,既諷刺了人性的虛僞,也揭示了貪欲對個體精神的腐蝕。

香港仔是一個典型的嗔怒者,他對權力、财富的追求都帶有強烈的侵略性和破壞性。追求暴力,冷酷無情,可見他内心深處的憤怒和憎恨。盡管他知道“在道上混,遲早都要還”的道理,但他的嗔怒和貪婪卻讓他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陳桂林身上的癡,既表現為他對人生目标的盲目追求,也表現為他對自身行為的迷惑和不解。他通過追殺其他通緝犯來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但這一行為本身卻充滿了暴力和殘酷。在影片的結尾,他雖然完成了“除三害”的任務,但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結局。這種無奈和悲哀,正是癡毒帶給他的深刻教訓。

所以說這三毒,實則比毒藥還要毒十分。因為,毒藥隻能毒其身,而不能毒其心;三毒不但毒身,而且毒心,令人發狂。

貪嗔癡使人蒙蔽雙眼,看不清真實的自我,讓人沉淪。

有名有利固然好,但一味的把名利放在生命意義的第一位,那就是貪嗔癡了。

有的人年少有為,有的人大器晚成。就像每種花的花期都不同,每個人的際遇也塑造着不同的自我,分别诠釋着不同的成長、成才、成功之路。

齊白石60多歲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齊白石,黃賓虹80多歲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黃賓虹,每個人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方式和時間是不一樣的。

所以,要沉住氣,戒驕戒躁,保持“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清醒,找到自己生命個體的意義,笃行不怠!心中的目标、願望,終有達成的一天!

附手稿如下:

...

簡道悟生手稿

...

簡道悟生手寫稿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