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三百首》(236)

...

《唐詩三百首》第236首,杜甫的“八陳圖”。

【原文】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勳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确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曆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迹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裡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态,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迹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複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着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緻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甯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作者意圖】

仇兆鳌曰:“江流石不轉,此陣圖之垂名千載。所恨者,呑吳失計,以緻三分功業,中遭挫跌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