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的手感

人所謂成長,一定不能一味靠經驗或體驗,那是成本最高的成長,很可能是怕掉一層皮後的成長。除此之外,一定是靠不斷地閱讀和思考,再帶上一點高質量的交流就可以在理論層面上替換掉切身的經驗。理論與實踐說着簡單,往往會忽略理論,想當然以為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

好幾天沒正經寫一篇了,天天正經地寫都趕上職業作家了,我并不從中賺取利潤。社會在變革,或者說是結構性的變化,潛移默化的化,人們需要考慮的全面、細節,過去的所謂純粹某種意義上不再适合今天了,除非是笛福重現,他筆下的魯濱遜依然可以感受着切實生活的愛與痛苦。記得那曾經的午後陽光,我趴在創傷曬着太陽,看《魯賓遜漂流記》是多麼美妙。周圍安靜,和每次寫東西盡量要營造出的安靜一樣安靜。小的時候不喝茶也不喝咖啡,但聽音樂,聽音樂也不是肖邦、李斯特,都是當時流行的口水歌,但同為口水歌,不是今天的口水能比的。

上段很容易讓讀者誤解我在刻意營造過往的美好,并非如此。我幾乎從不回憶,但同時也不是個未來主義者。我喜歡讀安·蘭德或蘇珊·桑塔格,我不需要人的安慰和理解,心理有他們這些邏輯嚴謹的文字,像維特根斯坦,就不太需要一般性的安慰和理解了。困了累了就好好睡一覺,夜裡如果偶有柔軟,切忌莫做任何決定。

并非有意凸顯任何一種形式的姿态或情況,相反我害怕那樣的人,不是“害怕”,是reluctant,不情願和這樣的人為伍,他們挺危險的。我喜歡看平衡術,當然那是有形的,但在我看來也是隐喻的,我們非以把“高級”當然目标(何況要仔細定義“高級”),但要不斷加強平衡各種抽象事物的能力,同時又要深切知道自身的渺小和不值一提,這個勁兒相當難拿了,我試一試。

經常寫東西導緻在現實生活中我很不愛說話,思考比尋常人多出好幾分,很多對話讓我打哈欠,已經不止一次在飯局上真的打哈欠了,捂着嘴提防被人看到,不禮貌,但确實很蠢。不知道在此經常用真心寫作的小夥伴有誰能理解這種心情。

對了,想到一個溫暖的細節。最近開始讀毛姆的《旋轉木馬》(當然還有很多書沒讀完,又開新書,這毛病很難改),不經意間又在裡面遇見了一片楓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溫馨且有溫度啊,并非是皮膚可感的,是對精神生活有意欲的契合。ta不認識我,我不認識ta,但我們共同讀了一本書。要盡量創造、營造有質量交流的發生。

最開始在這裡寫的時候覺得每天寫一千多字那還不是輕松愉快麼,但長了就難了,我低估了時間的力量,我還小。想想家附近的陵園裡,看着那些樹木,大多也就300多年吧。我還記得觸摸它們的手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