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不要挑戰人性:史上20個經典人性實驗》

...

【基本介紹】

《不要挑戰人性:史上20個經典人性實驗》,作者潘楷文,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21年9月出版,15.9萬字。

潘楷文,知乎鹽選專欄特約作者,原國防大學心理學教員,現微笑主義心理服務平台副總裁、上海體院心理學院碩導。

《不要挑戰人性》共有20章,分别以20個經典心理學實驗為切入點,結合生動案例,從生存、成長、情感等多角度解讀人性真相。

1 哈洛恒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系的存在

2 陌生人情景實驗:情感,需要找到愛的依戀

3 雙生子爬梯實驗:成長,需要成熟的時機

4 波波玩偶實驗:發展,需要尋找學習的榜樣

5 車禍目擊者實驗:謠言,可怕的記憶篡改與植入

6 電擊實驗:服從,乖孩子的罪名

7 霍桑實驗:效率來自尊重和認可

8 認知失調實驗:你認為你能掌握命運嗎?

9 羅森塔爾實驗:标簽,影響命運走向的力量

10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

11 習得性無助實驗:失控,為什麼我們會悲觀和失去信心

12 小艾伯特實驗:恐懼,你需要大膽地表達出來

13 棉花糖實驗:家庭,是我們最大的壓力緩沖器

14 旁觀者效應實驗:善與惡,你的選擇就在一瞬間

15 吊橋實驗:愛情,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16 感覺剝奪實驗:身體,是我們丈量世界的尺度

17 拖延實驗:拖延,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制

18 羅森漢實驗:到底誰是精神病

19 電車難題實驗: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

20 注意力瞬斷實驗:正念,打開通往覺知的門

【閱讀感受】

1.

作者所援引的20個心理學實驗的确很經典。但他闡述這些經典實驗的用意在于解讀當前的普遍困擾衆生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比如,職業枯竭現象、父母過度幹預及“拔苗助長”問題、親密關系很難形成并持續的問題。

所以,作者并沒有局限于對經典實驗的闡述,而隻是以其做為切入點,做了大量的延伸。又因為心理學在不斷發展中,作者更多的援引了新的心理學實驗及相關理論。

如,在閱述陌生人情景實驗之後,作者不僅分析了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依戀等經典概念,而且解釋了“足夠好的媽媽”、“抱持”等新的養育理念。

如,霍桑實驗不僅證明了人不是機器,還找出了員工的動力來源——自己的工作和價值被他人看見,被社會認可。從這個實驗出發,作者解讀了職業枯竭現象,以及它産生的原因:無助感和習慣化。

如,作者不僅闡述了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而且還闡述了新棉花糖實驗。2018年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擴大了實驗範圍,并選取了不同家庭類型做為實驗對象,做了新棉花糖實驗。他們的結論是: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并不取決于他自己,而是取決于他的家庭背景。作者明确寫道,家庭能否為孩子提供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穩定感,才是孩子能否在長大後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他還援引了《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中詳細講述了貧窮是如何讓人們更加關注短期獎勵而非長期獎勵的,提出貧窮的本質是心理上的稀缺狀态。

2.

閱讀此書,感覺是跟着作者對既往已學的知識做了一次溫習,但其中也有一些小觸動。而最讓我觸動的是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做完吊橋實驗之後,又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了一群陌生人,按一男一女分成若幹對,讓他們兩兩面對面坐下,然後拿出一份實驗人員事先準備的含有36道問題的問卷,讓每對男女一題一題輪流把自己的答案說給對方聽。這個過程最多需要90分鐘。完成之後,雙方需要保持沉默,相互凝視4分鐘。最後的結果是,任何兩個人隻要嚴格按照上面的程序做了,并且認真對待了每一道問題,就都會愛上彼此。

作者把問卷中的36個問題都展示了出來,我也将把它們摘引到【附錄】中。因為我覺得這些題目設計得很有意思,它們都是對一個人生活經曆的調查,而且調查的都是人生中的關鍵事件。

看完這36個問題,我才真正理解作者所說的,”看見彼此的生命畫卷、擁有共同的現象場“是什麼意思。回答這些問題就是一個人展開生命畫卷的過程;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和這個人一起去看見、去體驗他/她的生命畫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烈的、共同的情感體驗讓雙方創造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場。這應該就是神奇的實驗結果會出現的原因吧。

之所以用”神奇“這兩個字,是因為我還并不十分相信那個實驗結果。“任何兩個人隻要嚴格按照程序做了并認真對待了每一道問題,就都會愛上彼此”,這怎麼可能?但我打心眼裡相信,這是深刻地認識一個人,包括認識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這也是我把它們摘引到【附錄】中的原因。經常去看看這些問題、回答回答這些問題,也是對自己生命的梳理,正所謂明白來時路、看清當下路、找到未來路。

【撷取摘要】

1.

雙生子爬梯實驗:兒童的學習取決于生理上的成熟,沒有足夠的生理成熟度,就談不上真正的心理與能力發展,而學習在這當中隻起到促進作用。生理結構成熟到什麼程度,孩子就具備了發展出什麼樣能力的可能性,而環境和教育僅起到促進的作用,無法改變刻度表上的數值。

基因是生命大戲的絕對主角,環境是配角。基因所給的人生劇本中能夠讓你即興發揮的部分比較有限。

心理韌性是玩好人生這場無限遊戲的最重要的條件。那麼,什麼是心理韌性呢?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我知道自己一定能行”的感覺。用術語來講,就是自我效能感,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他對這個概念給出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建立“我能行”的感覺,需要切身的體驗。

人的成長,事業的發展,跟教育孩子是一樣的。你的事業、你做出的成果、你的人生閱曆、你所構建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你所獲取的資源,都是你所生的“孩子”。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應該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指的是你創造的東西,它可以是你寫的一本書、你運營的一個自媒體、你發明的一項技術專利,也可以是你運營的一個QQ群、你搭建的一個社交平台。與其說你在做事業,不如說你在養事業這個“孩子”的同時,跟着它一起成長。

2.

波波玩偶實驗:孩子是會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攻擊行為的。

家庭教育是一場模仿遊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身教大于言傳,比起一味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父母自己做了什麼更加重要。

身教,需要意義感和良好的關系;關鍵在于家長先切身體驗,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體驗。孩子們不會模仿你所有的動作,而隻會模仿你“成功”的動作,也就是能讓他們看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動作,這能帶給他們意義感。

蒙台梭利教育法:給孩子愛與自由,并且每時每刻都尊重孩子的自發選擇。

3.

科學研究表明,記憶真的可以被篡改,甚至被植入。那些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可以被植入當事人的記憶,而當事人會感到這件事情就像真的發生過一樣。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人類記憶專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做過一系列經典的虛假記憶實驗研究,并揭示了導緻虛假記憶産生的一個重要機制:提問時的語言暗示對記憶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記憶的啟動效應跟拔花生的過程很像。花生就像你的記憶内容。你看見某個記憶内容時,你的大腦會自動聯想一連串記憶内容,就像拔出一連串花生一樣,隻不過你根本意識不到這個過程。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說,人類正生活在一個激烈的交互記憶時代。我們擁有的不是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而是通過與無數網民的互動制造出的一種共同産生、共同更新、共同儲存的群體性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自動把從互聯網上得到的記憶融合進來,并把自己原有的那份獨特記憶覆蓋掉,而且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個過程。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亨利·羅迪格在其著作《認知天性》中給這一現象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記憶社會傳染”。

識破謠言的方法主要有:(1)深度覺知情緒。無論聽到、看到什麼樣的信息,此時此刻,一定要先覺知一下自己有沒有情緒。(2)保持批判性思維。即判斷真僞的能力,是熟練、公正地評估論據的可信度,找出錯誤、虛假、篡改、僞裝和偏見的能力。(3)先觀望一會兒。尤其是有突發事件時,在公布的資料很少的情況下,如果非要僅憑那些零零星星的信息做判斷,就會得到錯誤的結論。(4)用事實說話,蹭謠言的熱度。謠言是怎麼說的,你就怎麼去做,然後把結果展示出來。

4.

服從其實是一種讨好,是無條件地順從,順從的背後其實是恐懼。

從某種意義上講,服從權威是人的本能。但當我們不被“看見”時,攻擊性就會轉化為破壞性。

“看見”是兩個生命體之間的深度觸碰與感受。尋求“被看見”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動力之一,“看見”能将人性中的攻擊性轉化為滋養生命的動力。

5.

認知失調實驗:我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已經做出了做動作的決定,然後大腦再對這個決定做出解釋。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不一定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隻不過是在執行大腦已經提前決定好的事。

決定不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我們最擅長的就是為這些決定找理由,即合理化自己做出的決定,這種合理化的機制叫作“歸因”。當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者遇到挫折時,如何歸因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我們更傾向于簡化思考,于是創造了一套解釋模式,并将之固定下來,這套解釋模式就是信念系統。接下來,我們會把符合這個信念系統的信息收集進來,把不符合這個信念系統的信息排除出去,以此讓我們的整個認知系統穩定下來。

所謂命運,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決定,二是行為的結果,三是對行為的結果的解釋。在這三要素中,行為的結果我們掌控不了,但其他兩個要素是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的。

6.

很多書是這樣解釋羅森塔爾效應的:權威所給予的心理暗示對當事人造成了影響,引導了當事人的行為表現,從而逐漸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走向。

羅森塔爾效應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标簽化的力量。

心理舒适區實際上就是你原有的标簽劃定的邊界内的區域。舒适區的本質就是标簽化,它是一塊人為構想出來的區域,就像孫悟空給唐僧畫的圈一樣,待在圈内,你就會有安全感和控制感。控制感是我們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來源。

将原有的标簽一個個揭掉,換成最能适應當下環境的标簽。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改變源于體驗。絕大部分的标簽化其實都是對過往體驗的提煉和總結,所以不管是覺知标簽,還是改變标簽,都需要從體驗入手。

7.

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就了悲觀的思維方式,悲觀的思維方式來源于習得性無助的經驗。

解釋風格是習得性無助的調節器,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塞利格曼認為,若一個人認為逆境是永久的(這永遠不會改變)、普遍的(我會把所有的事搞砸)、個人的(這都是我的錯),那這個人就會擁有悲觀的解釋風格;若一個人認為逆境是暫時的(過段時間就好了)、有限的(在某些方面,我還有改進的空間)、外在的(這次運氣真不好),那這個人就會擁有樂觀的解釋風格。“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而悲觀的解釋風格可以散播習得性無助。”

德韋克提出了思維模式理論。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固定型、成長型。前者的本質是防禦;後者的本質是适應環境,主動作為,以此尋求成長。

8.

科學家們在反複研究後發現,杏仁核是大腦中一塊專門負責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的區域,特别是激烈的情緒,比如恐懼、焦慮、攻擊沖動和憤怒。杏仁核又分為中央杏仁核和基底外側杏仁核兩部分。前者負責先天具備的恐懼,後者負責後天習得的恐懼。

一項對兒童大腦的研究發現,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越活躍的時候,布羅卡區就越不活躍。布羅卡區是掌管語言表達的區域。

雖然杏仁核過于活躍會對語言表達功能造成影響,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心理學的辦法來重啟我們的語言表達系統,打破我們大腦内部的恐懼惡性循環。治愈童年陰影的關鍵在于重新體驗情緒和情感,并用語言把體驗到的情緒和情感描述出來

9.

真正将理解人性善惡的工作推向全新高度的,是美國喬治敦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阿比蓋爾·馬什。2018年,他出版了著作《人性中的善與惡:恐懼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真正無私的英勇行為并不是因為無畏而做出的;相反,是因為恐懼才做出的。

達利與拉丹找出了吉諾維斯命案發生時38名目擊者袖手旁觀這一現象背後的兩個關鍵因素:群體人數和持續時間。3分鐘是助人行為決策的分水嶺,

當你遇到突發危機狀況時,你需要這樣做:首先,大聲呼救,能喊多大聲喊多大聲,必須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其次,明确地告訴周圍人發生了什麼情況;然後,從人群中指定一個人來幫助你,并且明确地告訴他應該做什麼;最後,告訴他幫助你沒有任何成本和風險,消除他的顧慮。

10.

戈特曼和默裡認為,在愛情和婚姻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關系。衡量關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溝通。這個指标包含三個具體指标:溝通頻率、溝通内容、溝通時的情緒。

他們還借助數學模型發現了一個關系拐點——著名的親密關系5:1,即如果夫妻雙方在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正面詞語與負面詞語的分值的比例低于5:1,那麼這段婚姻就要出問題了。到此戈特曼和默裡發現了愛情中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帶有情感的評價性語言。

後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中包括三個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完美愛情=親密+激情+承諾。

要想擁有幸福的婚姻,關鍵在于對自己有足夠的覺知與理解。首先,夫妻雙方要能夠感受并體驗到彼此的情感聯結。其次,夫妻雙方都要對自己的成長曆程有充分的覺知。有針對性地訓練自己在婚姻中的溝通能力,充分覺察到自己語言中的攻擊性、負面情緒與負面評價,不斷修正自己的表達,并進行反饋與互動;最後,要經常與伴侶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一個專業名詞——現象場,即一個人所體驗到的時間與空間各個因素的總和。你可以把現象場理解為反映一個人成長曆程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卷隐藏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深刻地認識一個人的過程,其實就是和他一起展開他的生命畫卷,并和他一起去看見、去體驗的過程。

看見彼此的生命畫卷,擁有共同的現象場。真正相愛的兩個人,常常是用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去了解彼此的現象場并與對方一起創造共同的現象場的。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11.

人類的心理過程既有頭腦層面的認知過程,也有情緒情感過程和身體感受過程。

具身認知,是當前心理學發展的新突破。傳統心理學沿着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的道路發展,認為人的認知過程與計算機類似,本質就是計算,是一種純數字化的邏輯程序。而具身認知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于1979年提出的知覺生态學理論,這一理論不斷發展變化,後來形成了具身認知的思想流派。對具身認知的簡單解釋是,因為我們擁有獨特的身體,并且我們曾經用身體感知和體驗了獨特的生活經曆,所以我們才擁有了獨特的大腦與心理特征

所謂軀體化,就是指某種情緒或感受因為無法在情緒情感的層面被表達,就被壓抑到了潛意識中,隻能通過身體來表達。如,神經哀弱是因在生活中遭遇苦惱卻無處發洩憤怒而出現的精神疾病,在社會階層較低的更年期女性中尤為常見。

軀體化如果脫離具體語境,去單獨理解。它的意思就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你做不了主”。想要遠離軀體化,就要按照具身認知的觀點這樣想:我的身體,本來就應該由我說了算;我的事情,本來就應該由我來做主;我的地盤,本來就應該由我來經營。

12.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其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中用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人的情感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位騎象人。情感大象有三個典型特點:一是力量大。一旦它被激發了,理智根本控制不住它。隻要遇到相應的場景,心理模式馬上會被觸發。二是以情感體驗為動力。三是受經驗支配。心理模式來源于經驗,是對經驗的高度模式化概括。

拖延是一場理性與情感的較量。拖延也在表達你的内心。長久的拖延其實是一種穩定的情緒表達,是性格的組成部分。

強迫一個人聽話,看起來是消除了這個人對憤怒的表達,但其實隻是讓他将憤怒壓抑到了潛意識中。壓抑憤怒的人,其憤怒并沒有消失,而是會以其他方式展現出來。拖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表達方式,是大象在将被壓抑的憤怒通過被動的攻擊方式表達出來。

任何心理與行為上的改變,都是從一種模式切換到另一種模式的系統工程,是我們心靈内在關系的重新梳理與建立。改變的方法概括下來就一句話:學會共存,覺知關系,建立新體驗。改變拖延症的方法是這樣的,解決其他心理問題的方法也一樣。

13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羅傑斯認為:“體驗是認識一個人的根本。”當一個人的體驗被另一個人體驗到時,兩個人之間就建立了關系的通道。

真正的理解,來自看見對方的感受。如何才能去理解他人,體驗到他人的感受呢?答案就是,去“看見”自己和他人之間情感的流動。不僅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身體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在腦海中看見對方的形象。

14.

兒童的道德發展普遍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從利己主義到遵守原則。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 道德成規前期。孩子在7歲至10歲時,主要會服從成年人的權威并遵守規範,而他們這麼做隻是因為對賞罰有預期。(2) 道德成規期。從10歲開始,孩子的行為受到他人意見的引導,孩子會有服從規範的意願。(3) 道德成規後期。這個時期大概從青春期開始,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時期。孩子們會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來行事,以滿足自己的良知,而非尋求别人的認可。

科爾伯格通過研究發現,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從未完全達到道德成規後期的階段。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很多人的道德發展水平還處于孩子的階段,要麼就是害怕懲罰,要麼就是服從權威,真正遵循自己内心道德準則的人少之又少。

15.

對相繼出現的刺激中的後者視而不見或者聽而不聞的現象,被稱為“注意力瞬斷”。它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将過多的注意力資源用在了感知第一個目标上,導緻沒有足夠的注意力資源用于察覺下一個目标了。

注意力分為兩種,選擇性注意、覺知性注意。選擇性注意的作用是讓我們從周圍環境裡的海量信息中解脫出來,隻關注那些相對重要的事情。而覺知性注意是一種開放的、不予評判的覺察能力,指的是對任何視覺、聽覺、觸覺信息都不加批判地進行接收的能力。

按照正念的創立人、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喬恩·卡巴·金博士的觀點,正念是我們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評判地放在當下時所産生或者湧現的那份覺知。

ABC正念:A是aware(覺察),即更好地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态;B是being with(全然接受),即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态,而不對它做簡單粗暴的判斷或者試圖強行改變它;C是choice(選擇),即在這種心平氣和的覺察和接受的狀态下,用理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狀态。在ABC正念練習過程中,練習者需要關注三個要素: 主動關注、不做評判、理解當下。

把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身體分離開,讓思維觀察身體的狀态,就是正念試圖達到的目标。

我們可以從身體、情緒、認知、全觀這四個方面進行正念練習,即做好身體覺察、情緒覺察、認知覺察、全觀覺察。

【附錄】

1.全世界的人裡,你最願意與誰共進晚餐?

2. 你想出名嗎?用什麼方式出名?

3. 打電話之前,你會先考慮一下措辭嗎?

4. 在你看來,完美的一天應該是什麼樣的?

5. 你上次一個人對着鏡子唱歌是在什麼時候?對着其他人唱呢?

6. 如果能活到90歲,你願意在30歲的心智和30歲的體魄中選哪一個?

7. 你曾預感到自己會以某種方式死去嗎?

8. 列出你們的3個共同點。

9. 什麼最令你感激?

10. 如果能改變成長過程中的一件事,你要改變什麼?

11. 用4分鐘告訴對方你的人生經曆,盡可能詳細。

12. 如果明早醒來後你能獲得某種才能或品質,你想擁有什麼?

13. 如果水晶球能告訴你一切事情,你願意知道嗎?

14. 有沒有哪件事是你一直想做但沒做的?為什麼?

15. 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16. 一段友誼中,你最看重什麼?

17. 你最寶貴的回憶是哪一段?

18. 你最糟糕苦悶的回憶是哪一段?

19. 如果生命隻剩一年,你願意改變現在的某種生活方式嗎?為什麼?

20. 友情對你而言意味着什麼?

21. 在你的生命中,愛和情感扮演什麼角色?

22. 互相說出對方的5項優秀品質。

23. 你與家人的關系怎樣?你覺得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樂嗎?

24. 你與母親的關系如何?

25. 用“我們”開頭造3個句子,比如“我們倆在屋裡,感覺……”。

26. 把這3個句子補充完整,比如“我希望和某個人在一起,分享……”。

27. 如果你們準備成為親密的朋友,告訴對方有什麼重要的事是他(她)必須知道的。

28. 如實告訴對方你喜歡他(她)的哪些方面,說點平時你不太會講的話。

29. 告訴對方你遭遇過的尴尬時刻。

30. 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泣是在什麼時候?獨自哭泣呢?

31. 告訴對方,你發自内心地喜歡上了他(她)身上的什麼品質?

32. 你覺得哪些事情是不能開玩笑的?

33. 如果今晚你将離世,而且沒機會與任何人告别,你最遺憾沒和誰說說話?為什麼這些話你至今都沒告訴他(她)?

34. 假設你擁有的東西都在一幢房子裡,現在房子起火了,你拼命救出家人和寵物後,發現還有一次機會可以返回火場,你願意拿出什麼東西?為什麼?

35. 在所有家人中,誰去世最讓你難過?為什麼?

36. 就一個私人問題請教對方,如果換作他(她)會怎麼做?然後告訴對方你的想法。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