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第六十一篇 水熱穴論
【原文】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附腫。附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于腎乎?岐伯曰: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内不得入于髒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裡,傳為附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附腫大腹1,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卧,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于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者,皆髒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黃帝曰:春取絡脈分肉2,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黃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内至于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黃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殺,金将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
黃帝曰:冬取井荥3,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下陰逆,取荥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黃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别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支之熱也。五髒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髒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黃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注釋】
1、水病:水液泛濫之病,在下部則表現為浮腫,在上部則表現為呼吸喘急。在下部水氣不得散布順通,故水氣滞留而為浮腫。在上部,水氣盛而上迫于肺,故表現而為呼吸喘急。若加之于風邪,則成風水病。其治也,内強五髒之精,外壯四肢百骸之形,固本培元,以陽助陰,以陰養陽,陰陽相濟,水火交融,汗出邪去,和一而已。
2、春取絡脈分肉:春季,木氣主時,肝氣始發,風氣始發,其氣淺微,經脈深伏,故邪不深入經脈,所以其治也,淺刺而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以。
3、冬取井荥:冬季,水氣主時,腎氣閉藏,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太陽之氣深伏于裡,陽脈也随之隐去,所以去井穴以降陰氣上逆,去荥穴以補陽氣之不足。所以,中醫有冬季進補之說。
止一箴言
1、水者,濁陰也,濁陰在下而為水。氣者,清陽也,清陽在上而為氣。水者,陰也,氣者,陽也。水蒸騰而上而為氣,氣凝聚而下而為水,水者,氣之所凝也,氣者,水之所發也。腎者,精之所藏,藏則居九幽之下。肺者,氣之所布,布則臨九天之上。
2、黃帝曰:“春取絡脈分肉,夏取盛經分腠,秋取經俞,冬取井荥。”醫家以“天人合一”之道而論治病祛痛之法。老子曰:“法天象地,道法自然。尊道貴德,順其自然,以應四時之序。”《道》曰:“聖人之道,以天地萬物之道而論人之道,以人之道促天地萬物和諧發展之道。”春季,萬物始發,陽興于表,分肉,人之表也。夏季,陽盛于外,病邪侵于分腠淺表,故取分腠。秋季,萬物收斂,邪侵入經脈,故秋取經俞。冬季,天地收藏,陽氣衰少,陰氣堅盛,故取井穴以降陰之逆氣,取荥穴以補陽氣。天地如是,人亦如是。此尊道貴德,順應四時之序也。
參考書目
1、李志敏 主編:《黃帝内經》,京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 譯著,遼甯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讀:《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學》,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 上一篇 除夕
- 下一篇 西遊記中的有名妖怪盤點:有背景的14妖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