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認知,做人生減法—《見識》

《見識》是吳軍老師首部認知升級類著作。在書中,他将自己的經曆以及身邊那些時代先行者的經驗,以鮮明睿智的方式闡述出來,為我們提供一個與衆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視角。


...

《見識》

我的人生我做主

“人生是一條河,每個人總希望自己這條河能更寬一點、更深一點、更長一點。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對世界的理解;要做到更寬,則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

如果自己的修行尚且那就可以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和堅持去實現。而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一些事情,還最好能做成功,這便需要我們的個人魅力和行事魄力。簡單點講,你不僅要有做事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領導力,要有籌謀的智慧。而這也離不開個人的精進。

這幾年很多人都在說“終身學習”,這俨然已經成為全民認可的一種成長理念。于是我們逐漸的發現自己身邊的人越來越開始重視個人的學習,社會上各種繼續教育平台也如同雨後春筍般的遍地開花。

仔細想想,我們要想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是靠學校裡學習了十幾年知識,然後在餘生的幾十年加以運用的,而是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去擴充、去積累,最後實現創造與再創造的過程。

這兩年除了繼續提倡終身學習之外,很多人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口号“個人精進”。我認為個人的精進,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目标感。你要先有一個清晰且可執行的目标,你成功的概率才會大一些。

關于目标感,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便進行理解:

第一. 斷舍離。與目标無關的事情,幾乎可以一刀切,一點也不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俱全,這時候就要果敢一點。

第二 . 延遲滿足感。就是為了長遠的更有價值的事情暫時放棄“即時享樂”,這能讓你的目光緊緊盯在目标上,所有的資源與精力都注入此處,會更有可能成功,正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第三. 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不為無謂的人事物費心。我們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機會有限,隻有認準自己的目标,不糾結于環境因素,做好當下,不斷進取,能力才能顯著提升,才更有可能成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果把我們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那伴侶一定是陪伴我們走完人生下半場的人,但是生活中依然有一些人搞不清楚伴侶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父母、子女、伴侶的排序上,不自覺将伴侶放在了最後,或許因為太親近反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庭也是因為關系颠倒而家宅不甯。

在一個完美的婚姻中,雙方都需要明白關系的親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優先于子女,更優先于雙方的父母。”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找到一個合适的伴侶,是比投資自己重要或更重要的。

古訓有“好女富三代,壞女毀三代。” 的說法。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是如此。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們選定了自己的伴侶後便應當抱着堅守一生的信念來過日子,一邊提升自我,一邊投資伴侶。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内省、相互監督,發現自己和伴侶身上的優缺點,取長補短,進行投資。

社會上很多的人對找男女朋友有着各種各樣的要求,容貌、财富... 但隻有很少的人關注到了兩個人的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和成長,這其實是為婚姻的發展埋下了一些隐患。

父母要做孩子成長的助推劑

父母與孩子生來就是漸行漸遠的過程,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陪伴他擁有獨自離開的能力。我們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浸潤下長大,很大一部分人一時半會兒無法理解這樣的豁達。

孩子需要成長,但為人父母的我們以及我們的父母,同樣需要成長。

我們一直都說,中國的父母在精神、人格平等,對思想包容理解這塊是匮乏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實行“一手包辦”,總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要多,自己的經驗能讓孩子少走彎路甚至不走彎路,一輩子順風順水。我想問的是,“然後呢?”太過順利的人生背後,孩子的一生形同被設定好的齒輪。

我們的父母過多的把自己畢生的精力放在孩子乃至于孫子身上,讓許多遠遠超過18歲的年輕人如巨嬰一般生活着,完全沒有獨立的能力,不難想象,世世代代發展下去,我中華子孫何談一代更比一代強?

我們的父母是吃過苦的一輩人,他們對于輸赢的觀念特别看重,生怕自己經曆過的艱苦歲月再次發生在孩子身上,這邊有了所謂的“赢在起跑線”思想。總想着跑在隊伍的前頭,不要“落後挨打”才好。

其實呀,現在的社會發展得如此之快,機會又浩瀚如海,在人生慢慢的馬拉松長跑中,起跑線一說當真沒有了說服力。

我們不妨冷靜下來,看看有多少能人志士不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幸福的生活,而倒退回去,他們也曾經在起跑線的很後面呢。所以,一定要說起跑線的話,父母的見識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

生活需要做減法

我們大多數人喜歡熱鬧繁華、人潮湧動的地方,在這樣喧鬧的環境裡可以暫時忘了自己源自内心的孤單,于是有人感歎“因為害怕孤單,我選擇熱鬧。”

但是喧鬧繁華并不是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們人喜歡獨處多過群聚熱鬧,他們喜歡閱讀,喜歡打坐,喜歡通過讓自己獨處的方式來靜谧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思想得到飛躍。

給我們的生活做減法,首先是給自己的内心做減法。在人生的道路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與選擇,而在面對誘惑和選擇的時候,每個人的做法都是不一樣的。

《莊子·逍遙遊》中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鹪鹩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隻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隻不過隻能灌滿自己的肚子。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過多的物質,與我們無益。

生活需要做減法的思想大概是從日本的《斷舍離》一書發行之後開始風靡起來,給了我們看待生活的另一個視角。

我對減法生活的認知是,我們大可不必向以往一樣,買很多東西留着不用,想着世世代代傳承,能增值或保值,說到底,潮流的趨勢變化得太快,與其花大力氣買這些東西等過時,不如好好經營好當下,隻買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需要的,物盡其用,提升品質便很好。

我們的人生需要做減法,做真正有用的工作(即不要撿芝麻,而要把精力放在西瓜上)。

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短暫,要學會取舍,懂得幸福。

在生命的長河中,若想有一個幸福安定的生活,我們所應具備的基本常識和觀念。天才必定有過人之處,但普通人跟天才的的差異或許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認知,見識,勇氣和方法。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輸在起跑線真的不是大事,但玻璃心卻可以阻礙很多優秀人士堕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