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内向,我們被誤導了多少年

...

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人内向,都會覺得是個缺點,他們性格孤僻、腼腆、不愛說話、以自我為中心、拒絕社交。而那些内向的人,也會認為自己确實不如外向的人。但事實上,這個判斷并不準确,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内向不是缺點,很多内向者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們知道的許多公衆人物都是内向者,比如,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發明家愛迪生。

01 什麼是内向

馬蒂·奧爾森·蘭尼寫了一本書《内向者優勢》,他在書中舉了個十分形象的比喻,内向者就像充電電池一樣,需要停止向外供能去休息充能。外向者就像太陽能闆,需要陽光才能充能,同樣,外向者需要待在外面才能充能。

這個比喻很生動的解釋了内向和外向的定義,内向者的能量來源是獨處,内心的想法、情感和觀念,他們善于把能量貯存起來。與外界接觸過多,會讓他們感到過度應激,甚至會有被壓迫到窒息的感覺。比如,我們常說的社交恐懼症,就是内向者專屬。

外向者的能量來源是與他人相處,他們容易被外部世界所驅動,包括活動、人群、地點、事物。他們更喜歡消耗能量。與内向者相反,如果長時間閑逛、沉思、獨自一個人,都會讓他們感到缺乏刺激,十分難受。

内向與外向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格氣質,我們無法改變,隻能學着與它共處,而非對抗。

内向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喜歡安靜和獨處。他們不喜歡打擾别人和被别人打擾,更喜歡待在辦公室或小隔間,而不是去社交。二是不善表達和表現自己。他們可能知道的比表達出來的更多,可能看起來很安靜和很冷漠,他們不喜歡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是希望得到他人尊重。他們需要别人征求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塞給他們。四是喜歡專注和深入思考。他們喜歡處理長期的、複雜的問題,喜歡關注細節,沒有監督也工作得很好。他們需要在演講和行動前思考和反思。

外向者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喜歡社交。他們愛交朋友,對别人的請求反應迅速,行動不假思索。他們喜歡打電話,并将打擾視為一種消遣方式。他們不喜歡獨處,很喜歡四處走動,更喜歡外出活動。二是善于表現自己。他們善于推銷自己,語言表達出色,喜歡打口水仗,喜歡問許多問題。他們喜歡并享受别人的關注。

三是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他們喜歡站在多數人的一邊,沒有上司或同事支持會感到很孤立。四是善于快速思考和做出反應。他們對事情進展緩慢或原地打轉時會感到不耐煩。他們喜歡邊思考邊發言,通過交往和讨論來形成思想觀點。

我們可以通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特點,來判斷自己是内向者還是外向者,同時也可以判斷周圍的人是内向型還是外向型。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在相處過程中就會少很多誤解。

02 内向的原因

前面我們提到,内向者與外向者的能量來源不同。事實上,近些年來,随着先進的腦部掃描成像技術發展,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大腦中信息溝通的通道,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科學研究表明,這兩種性格類型是有生理學基礎的。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有某種生理特征,或者說是先天特質,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先天的生理特征構成了我們的人格氣質。我們的氣質從何而來?是基因,它是氣質的基礎。

1996年初,由以色列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聲明:他們已經發現人的第11号染色體上有一種叫D4DR的遺傳基因,對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氣質的差異主要源于神經遞質,神經遞質負責在細胞之間傳遞信息,指揮大腦各個區域各司其職。我們的大腦中有60多種神經遞質,主要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和内啡肽等。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影響情緒的神經遞質。

迪安·哈默(Dean Hamer)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基因結構和調控研究主管,他的研究表明,D4DR基因影響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種與運動、注意力、學習和警惕性緊密相關的強大的神經遞質,它控制着人體的興奮程度,對身體活動和驅動力至關重要。

迪安·哈默研究了兩類人,一類是追求新奇程度高的人,也就是喜歡尋求新奇刺激的人,他們的D4DR基因更長,對多巴胺的敏感性較低。另一類是追求新奇程度低的人,也就是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對尋求刺激或冒險的行為感到排斥。他們的D4DR基因較短,對多巴胺敏感性比較高。這裡的“追求新奇程度低的人”和“追求新奇程度高的人”實際上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内向者和外向者。

多巴胺的分泌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有兩個分支,即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它們的作用相互對立,就像汽車的油門和刹車,通常被稱為“戰鬥或逃跑”系統,作者稱之為“閥門全開系統”和“閥門關閉系統”。它們控制非自主、無意識的身體功能,通過它們釋放的神經遞質将信息送回大腦,調節能量、情緒和健康。

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性較低,但對它的需求卻不低,他們需要從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中釋放出腎上腺素,使大腦中産生更多的多巴胺。因此,外向者越活躍,快樂感越多,多巴胺水平就越高。

内向者對多巴胺高度敏感性較高,太多的多巴胺會讓他們受到過度的刺激。他們在大腦通路上使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神經遞質——乙酰膽堿。這種神經遞質的作用是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幸福感。内向者需要一定量的多巴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但更需要大量的乙酰膽堿來保持平靜,以此免受抑郁或焦慮的困擾。

這兩種強大的初級系統,即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是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的生理學基礎,由它們的作用分泌的多巴胺和乙酰膽堿決定了内向性性格和外向型性格的具體表現。我們知道了這些原理之後,就不會覺得内向一定是缺點或外向一定是優點,這是我們天生的性格,我們必須尊重,而不是對抗。

03 内向者如何發揮優勢

内向者有很多優勢,比如,專注思考的能力、自省的能力、體悟的能力、觀察的能力、打破常規的創造力、不随波逐流的勇氣,以及讓世界慢下腳步的潛力。很多優秀的名人都是内向者。愛因斯坦曾經說:“并不是說我有多聰明,隻不過我思考問題的時間更久。”隻要内向者處在合适的環境中,他們就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天賦。

内向者是高敏感人群,劉潤曾經說過,“敏感是把雙刃劍,翻過來,就是敏銳。”他本人也是内向者,也有社恐,但并不妨礙他開公司、做演講。敏感的人,能夠更敏銳地觀察和捕捉到生活中個各種現象,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趣味。

第一,他們适合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比如,繪畫,藝術,設計,攝影,音樂等。這些工作能夠将他們的性格優勢發揮到極緻。

第二,因為敏感,他們的共情能力特别強,他們在與人交往和溝通中,更容易在意他人的感受,更容易換位思考。

第三,他們思考更深入、更專注,他們的決策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會更加全面客觀。

當然,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會完全相同,内向者的性格也千差萬别,每一個内向者都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方式、處事方式、生活方式,都能夠适應這個社會,并為之做出貢獻。每一個内向者都要相信自己,自己的性格是有優勢的,隻要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

04 内向者如何改變劣勢

雖然内向者有性格優勢,但同樣也有劣勢,書中提到,外向者的比例占75%,我們的社會也更加鼓勵外向者,我們也常常因為不夠外向,不敢表達,會失去一些機會。我們也常常因為内向,而陷入精神内耗,思慮過重。我們也常常因為内向,而不敢拒絕,讓自己很累。這些都是對我們有很大影響的一些劣勢,需要付出努力,做出一些改變。

第一,内向是性格,外向是技能。

作者在書中提到:“内向性是一種氣質,無法改變,但可以學會與它共處,而不是對抗。”内向者永遠無法成為外向者,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外向者的一些思維方式,把外向作為一項技能,這樣我們是不是就會感覺好很多。

我們内向者始終需要明确的一點就是,内向外向隻是性格不同,并無優劣之分,内向性格從來都不是一種缺陷。我們不要因為自己在一些事情上的表現不如外向者,就覺得自卑或羞恥。

内向者喜歡安靜獨處,喜歡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機會,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舒适區,要學習一些外向者習以為常的技能。比如,演講、主持、辯論、談判、批評、拒絕、管理團隊等等。這一開始可能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但是當我們嘗試了以後,并從中獲得成就感,我們會感到非常愉快,這就是成長的感覺。

我們也可以去剖析一下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我曾經給自己總結了七個缺點,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善于求助、不敢在人多的場合大聲講話、不敢承認錯誤、不敢争取名譽利益、不善于拒絕他人、不善于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都是性格弱點,也都是内向者典型的特征,也不是不敢突破,還是顧慮太多,怕被拒絕、怕丢人、怕得罪人。

這些年,我一直在不斷地嘗試突破這些缺點,每當突破一個,就會很有成就感,能力也獲得了提升,也得到了更多的機會。

第二,減少不必要的反刍。

内向者天生容易想太多,造成精神内耗,這嚴重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需要向外向者學習,如果一件事情沒那麼重要,那麼就不要想太多,想到就說。比如,和同事或領導溝通工作,不要想太多,擔心自己說話不當得罪對方,隻有沒有私心,為公司長遠利益出發,就可以大膽說出來。

如果遇到讓我們憤怒的事情,比如,開車有人插隊,遇到不講道理的人。我們可以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不必和低層次的人争論。二是質疑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也就是我們自己堅持的道理不一定是對的。這樣我們可以快速平息憤怒。

如果我們遇到一些挫折,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自己快速走出來。比如,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情緒,更重要是建立成長型心态,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是獲得成功的經驗,不要過去糾結失敗,分析原因總結教訓之後,迅速行動起來。

還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減少反刍,運動、作息、社交。通過一場大汗淋漓的運動、睡個好覺、與好朋友交談,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内心獲得平靜,少些胡思亂想。

第三,設置邊界,學會拒絕。

我們内向者的最怕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拒絕他人,因為我們天生比較敏感,共情能力強,生怕會傷害到别人,結果我們就不會拒絕,反倒被别人傷害。

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确實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很多事情,我們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需要為自己設置邊界,如果一件事情我們不想做,就要果斷地拒絕。比如,不必要的飯局,有人找我們借錢或找我們辦事等。對這些事情的拒絕不要拖泥帶水,給對方造成模棱兩可的感覺。

我們内向者,不喜歡嘈雜的環境,有時會讓自己心煩意亂,比如參加一些聚會,大家聊得熱火朝天,我們卻搭不上話。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勉強自己繼續堅持,要盡快離開,讓自己找到獨處的空間,恢複能量。

以上,與您共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