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有迹可循的日子總是那麼令人回味。我讀,我悟,我寫。

在秋妮老師的《相伴煙火叢生裡》第二輯歲月留痕裡,記錄着歲月最好的樣子。何為最好?我想“最好”是指每一個真實的日子背後那個有心的人和物。如客家年味之祭祖和甜粄,如威風凜凜的素梅大娘,又如三代人的笑聲與溫暖。

讀完這一輯,我發現原來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句普通的話語,甚至每一個普通的人,都可以因為被及時記錄成文而變得生動、有趣。那些模糊的記憶,會在觸及文字的一瞬間被喚醒。

同為客家人,書中記錄的祭祖儀式,我們家也有,一樣又不一樣。除夕日那天上午,我們會在自家門口祭拜天神、在自家老屋正廳祭拜太公太婆。早午飯之後,各家各戶才齊聚宗族祖屋——永思堂。是傳承也是信仰,出門在外的遊子,在這一天一定都會聚于此祭拜、祈福,讓鑼鼓喧天鬧,讓鞭炮滿地紅。宗族裡有好多熱心家鄉公益的人,前幾年牽頭募集資金重修了永思堂,也重修了族譜。

小時候我們會早早洗澡換新衣,然後再去永思堂。每年都會有大老闆在大家祭拜後派紅包(滿堂紅,人人都有的那種)。這種儀式感我已經缺席好多年了,但每當想起來總能被宗親們的團結感動,因為我也是那個看着祖屋由舊到新的人,是那個會去拿起鑼跟着節奏敲的人,是那個喜歡湊熱鬧聽故事的人。

看着秋妮老師的對甜粄制作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奶奶當年做甜粄的樣子。她說“這是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頭之甜”,此話不假。奶奶是個勤勞又傳統的客家婦女,在我印象裡,過年前,她都會親自制作甜粄,用她那滿是皺紋又粗糙的雙手反複揉搓。随着年齡的增大,她每次做的量也不多,但她依然堅持着,隻為遊子離家時每人可以分上那麼一角。記憶裡,奶奶做的甜粄最好吃,奶奶離世後,再也沒怎麼吃過甜粄了。

老家,是個充滿人情冷暖的地方。能被作者記錄在書裡的素梅大娘,一定有她過人之處。“骨子裡那份教書育人的秉性”、“将近八旬的她揮臂打鼓的氣勢震撼了我”,如此威風凜凜。如果不是有寒暑假,我可能也不會有那麼多和奶奶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也就不會有我對奶奶閨蜜樹婆太的那麼多好感。

樹婆太住在我們家對門,她的老屋在我們新房的旁邊,每天她都會到老屋喂雞鴨,然後就在我們家門口和奶奶聊天。兩張藤椅,兩個老人,時而安靜看着遠方,時而回憶陳年往事。樹婆太比奶奶還要老,又瘦小,但身體還挺硬朗,上下階梯很靈活。她不像一些農村老人那樣多事,愛計較,可能也正因為這樣,她和奶奶總有共同話題。奶奶因病離世後,她便很少來我們這邊了,有時候我看着她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的身影,孤獨感湧上心頭。我長大了,嫁人了,她也老去,離去。或許,現在她和奶奶在天上繼續着閨蜜情誼。

三代人的光陰,是外婆,媽媽和小姜飯桌上的談笑風生,是爺爺準備好的飯菜和無盡的關懷。于我而言,是曾經,是現在。曾經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們姐弟仨,現在是媽媽,我們和女兒。彼此輪換的角色,始終如一的愛與傳承。

時間,在指尖處流失。

歲月,在回憶中斑駁。

歲月留痕,感動于當下,感悟和記錄,讓未來的日子變得有迹可循。讓那些人和那些事與我們一起相伴煙火叢生裡,如此,甚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