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原來比認知走的快
從前,我從未意識到,,意識原來比認知走的快
從未意識到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意識竟然比認知走的快。過往經曆的種種,随着人的閱曆增加,認知也會增加,但是有些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的某些意識,在自己未曾察覺的時候,它已然悄悄紮根。
或許是閱曆,或許是受傷,或許是自我的保護……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雖然這是已知的事實,但是一直以為這是事實但也慶幸好在父母長輩等都不會太過于迂腐,至少生活中還是能正常看待女兒們。但是這隻是還未經曆正真人事變更的我不成熟的想法。雖然生活偶有摩擦,也被灌輸女孩子應當讓着男孩子,女孩子多做事多幹活等觀念,再加上家中姐妹也的确都比較勤快,所以也一直沒有很大的矛盾産生。
直到和諧被打破---婚嫁的到來
同樣的年紀裡,見識過很多同齡的女孩子,什麼家中男孩子多,同樣考上大學,女孩子成績哪怕更好,礙于家裡經濟也得“讓賢”;見識過,為了湊兄弟婚嫁費,女兒們盡可能擡高身價要取婚嫁費;見識過,父母處處嫌棄女兒,卻在利益分分中擁護為自己“養老”兒子,最後還是女兒送走最後一程的“苦楚”。大概是從小便看過這些不堪的百态,盡管年紀小,盡管不算理解,盡管不明白緣由,可是好似心裡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即懵懂,也好似能理解。直到某天事情發生了,會突然恍然大悟,兒時的感受,意識,好似在這一刻都活過來了,那種感覺,好似經曆過,可閱曆庫裡卻也找不到相似的案例,想要根據過往的閱曆來面對判斷該事情如何處理,怎麼思考好似是一片空白。恍然間才明白,意識原來早已比認知走的更早,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某些事情的意識早已滲透腦海裡。
原本以為一切隻不過是某個圈子,某個特定環境,某個特定家庭的認知,卻沒想有一天會發生在我們這個表面看似和諧的家庭裡。盡管從小是有這種意識,但是正真發生時候,還是措手不及。尴尬是無法反抗,因為似乎反抗就是不孝,反抗就是千夫所指,反抗便是辛苦養大的汗水白搭了;以前不明白那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的孩子們為什麼不反抗,後來越來越理解了。
從小深知普通人家養大孩子的艱辛,也從小接受傳統教育的洗禮,道德觀念大多數尊愛父母,哪怕有時候知道父母會利用這點對自己的束縛,也隻能這麼生活下去。不是不敢反抗,不是不願意說不,而是理解父母不易,願意退讓一步,希望他們安好。這樣簡單的初衷換來的不是理解,不是和諧,而是更加肆無忌憚的幹涉,理由便是一輩子也無法反駁的----給了你生命,養大你,所以你要聽話,這大概也是無數人不斷壓抑自己和有能力必然想遠離的原因吧,不是不愛,不是不敬,不是真的想遠離,而是無可奈何,即使已經無法相處,心中也是希望遠方的家人們安好,康健
以前擁抱高歌歡快情緒的人慢慢好似也會因為生活而淡然了,或許這就是成長吧。也好似理解了小時候看着一些大人,大人們不說話,有時候總是默默抽着煙,然後長長的歎一聲後又繼續做事,婦女們遇到事情,哭一哭,然後繼續洗衣做飯。生活太多不如意但是依然前行。有時候有些事情,不是有情緒,不是說個理字,不是力争到底便能和諧,夾雜着太多無奈,人情世故,圈子裡的認知,這些不是争一争,鬧一鬧便能扭轉的。當然也可以選擇離開,隻是離開意味着,遠離所有血親,遠離熟悉的地方,遠離一切生活軌迹,更加重要一點是真正遠離戶口搬遷,證件辦理,他鄉的落地,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取舍間便也是淡然了。
從未意識到兒時年紀那樣小,對百态的腌臜卻也好似了然于胸了,長大後,好似也對一切發生,莫名的心裡了解,也莫名有了底氣,對自己生活不自覺也會安排氣可退的後路。明明一切顯得那樣不合理,可是卻不知不覺好似又合理了。恍然間差點忘記過往意識殘存的痕迹,在我的胸口布滿傷痕~不合理卻也疼痛不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