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冬天的早晨,7點左右天才亮了些,小兒子遲遲沒有起來,大兒子跑到弟弟旁邊叫他起床,反複叫幾次,小兒子很不情願地醒來,有點小情緒,但是哥哥沒有在意弟弟已經起情緒了,繼續在旁邊嘀咕讓他起床,“戰争”一觸即發,那時想攔也沒攔住。

有時候常常是這樣,當一件事情發生時,一開始苗頭是比較小的,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好,後面發展速度可能會驚人地快,令人始料不及。

面對他們的“戰争”,忍不住要開口時,經常會不自覺地偏向某方,比如會評判哥哥有點心急了,看到弟弟因為被叫醒有情緒的時候,最好不要再加以幹擾,讓他自己緩一下。

為了不讓小兒子長時間在情緒中而耽誤出門上學,我會先安撫一下他的情緒,讓他能起來去正常穿戴漱洗。這時候哥哥情緒也不太好,他決定自己收拾完先出門不等弟弟了。

當弟弟漱洗好後,心情平靜下來了些,我跟他說,雖然哥哥叫醒你起床的方式讓你不舒服了,但是他叫你起床的心是好的,他想讓你早起來,不要遲到,不管怎麼樣你要知道,哥哥的發心是好的。也許他有時候讓你覺得是在整你,但是不要覺得他每次都是這樣的。

弟弟本來有點執拗的表情有了平和,他不好意思地望了一眼哥哥,然後繼續收拾東西。

盡管哥哥還是自己先出門了,但是出門前,沒找到口罩,弟弟還幫找了一下。這也算是一種無言的和好。

哥哥和弟弟早上的這一幕,讓我自己的内心也有了反思。

當兩個人之間相處時,常常因為在自己的立場上,而看不到對方的立場。這種看不到,就像是“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過後自己反省,或者彼此換位經曆,就能意識到了。倘若有旁觀的人,假如能幫着把兩個人彼此心裡潛在的聲音說出來,讓他們看到,或許也能幫忙化解不少問題。 

人需要了解自己,也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了解自己。

生活中,人們常常也容易被情緒和不當的方式障礙住了自己的發心。本來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但最後可能七扭八歪地脫離了初心,正是因為這樣,才要在生活中曆練自己,如何合理地把事情做的貼合本意。

每一天早晨都希望有好的新的開始,但是有時候也會以被打破的早晨開始。這些都是常有的事。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好像一天能處理很多的事情,一輩子也能過得很充實,就像南懷瑾老先生,做了很多的學問。而有的人被幾件事情就搞得焦頭爛額,最後身心俱疲,又擺爛又躺平。

或許,兩者有一種區别,是智慧能量高的人,心被鍛煉出來了,他不會輕易被一件事情絆住,比如前腳可能剛經曆了一場糾紛,後腳就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了。因為生命有限,可能很多外在的事情是一種相來考驗自己的定力。當人心沒有定力的時候,一個踩翻肥皂盒的動作都足以讓人抓狂。

就像出發去某個地方,路上會看到各種景觀,遇到各種人和事,但是如果清楚自己還有使命,就不會在這些相裡停留太長時間,從一個相到另一個相裡,也正如唐僧取經經曆各種磨難一樣,越升級越有妖怪,最後,妖怪總有走的一天,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也是自己修行的助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